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阅读

《别让收藏玩死你》自序

  谎言和真实在河边洗澡,谎言先洗好,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于是,在人们的眼里,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很难接受赤裸着的真实。

  有时候我很愤怒!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三聚氰胺、瘦肉精、掺假羊肉、毒生姜、镉超标大米,一连串的事件让老百姓十分恐慌。你加工地沟油,我加工假蜂蜜;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病了吃药,连药品的胶囊都会有毒!为了逐利同流合污,东窗事发便说是行业潜规则。待窗户纸一层层捅破,人间何处是净土?!奸商无良是一个方面,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玩忽职守乃至包庇纵容,像癞痢头上的虱子摆在民众眼前。雾霾、酸雨、水污染……尘世之中,我们如何生活?!

  不光食品不安全,学历也造假,慈善多做秀……那么文物收藏界呢?简直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了!

  古玩市场及艺术品拍卖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骗局,“创造力”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报道揭露,将骗子行径公之于众,以期强化收藏爱好者的防范意识。但是因为暴利的驱使,伪专家及古玩骗子变本加厉,设下坑人的收藏陷阱,编织诱人的鉴宝故事,在古玩市场中玩弄着魑魅魍魉的把戏。其戏文之诡谲,主题之露骨,动作之张扬,情节之跌宕,一个胜过一个。高超的骗术,让众多善良的收藏爱好者防不胜防,屡屡中招。

  文物,亦称古董,是人类文明历史缩影的物证。它集国学、历史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考古学、工艺美术等知识于一身,历来为文人学者所重视。而据中国收藏家协会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有80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收藏活动。

  文物最为诱人的,不是身价几何,而是其中所富含的历史、艺术、科技等诸多信息。收藏文物,可以说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在普通人眼里,文物有价,而在收藏家眼里,文物无价——因为它们不可再生,因为文化无价。收藏家,都是热爱、痴迷于中国文化的一类人。心中怀有这样的爱,收藏家才会为其乐,为其喜,为其苦,为其悲,乃至为其死。真正的收藏家与艺术品投资者完全是两类人,在收藏家眼里,珍爱的艺术收藏与市场行为无关。

  时下的收藏界流行自封或互捧,“专家”、“大师”多如过江之鲫,而全民收藏的热潮更是造就了多如牛毛的所谓收藏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中间又有多少人才收了几张字画或几件瓷器,就自认为是收藏家?更有甚者,分明是个旧货小贩,买进卖出,久而久之便冠冕堂皇自行“册封”。其实,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个收藏爱好者或投机商而已,他们与收藏家有本质区别。他们的收藏不过是金钱的汇集或附庸风雅,并非精力与心血的凝聚,而收藏家的目的则是“藏物”,而非“藏钱”。

  甲骨文的发现人王懿荣曾经这样说过:“东坡说岐山风物惭,此语乃皮相耳。东坡未解好古也。然安得腰缠十万哉?若有之,决不上扬州!”20世纪中叶,张大千用一座王府换来的《韩熙载夜宴图》,张伯驹费尽心力购入的展子虔《游春图》、陆机《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这些名作放到现在,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只是这些无价之宝的主人从不曾变卖。张伯驹当年发自肺腑地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往国外。”话语中表露了他收藏的本意,寥寥数语道尽了大收藏家的真性情!

  有多少收藏大家藏物藏宝聚珍,著述等身,生活却简朴得令人惊讶。不过千万不要误会收藏家是清贫的书生,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而,想要在收藏界有所成就,除了雄厚的财力、过人的魄力,还要有出色的眼力,眼力才是成就大收藏家的关键。

  笔者作为一个“玩古玩的人”,20年来深得玩古三昧:首先,古董蕴涵的是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其次,收藏古董考验的是心态。收藏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文物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物的升值潜力。只有具备一定的鉴赏知识,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因此,搞收藏必须摆正心态。再次,古董收藏体验的是快乐。拥有心爱的藏品和求取知识的乐趣,常人往往无法体会和理解。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鉴赏、收藏、研究古董是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一种途径,也可以说,古董收藏是收藏文化、研究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一种高雅艺术活动。

  但是到了当下,文物收藏变成以投资为主。收藏家马未都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他认为,财富的增长与艺术鉴赏力的低下使收藏变得简单,在一次次天价拍卖的背后,也看得出今天财富对艺术品的伤害。收藏是目的,投资是效用,艺术品除了经济价值,还能带来精神享受。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真正的收藏家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只是投资客。当今的艺术品市场基本上是资本主导,真正的收藏家大多已经玩不起收藏了。

  文物鉴定界之乱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启功、张永昌、王世襄、徐邦达等一代鉴定大师的相继离世,标志着文物鉴定界一个时代的终结。文物的鉴别及对其历史价值的认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要靠鉴别者的学养,这是一门“眼学”,因此真正的权威在这一领域尤其重要。没有大师的年代,文物鉴定界更令人担忧。

  《福布斯》杂志曾有一篇调查中国收藏市场乱象的文章——《灌进去,倒出来》,说中国人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把国宝的神话“灌进去”,然后在拍卖市场上把低劣的玩意“倒出来”。文章引用内幕人士的观点说,这是一场“白痴的游戏”。确实如此,昔日崇尚藏宝鉴真的古玩艺术品市场,今天已沦落为骗子们尽情表演“才艺”的大舞台。古玩市场诡计新招有:编著伪书,假办展览,伪装研讨,讨巧媒体,自封专家,造假“回流”,甚至冠以“科学检测”的名义误导收藏爱好者。可怕的是,不少文博老专家为利益所驱使,公开走穴,不惜为赝品出具证明,给造假者充当保护伞,晚节不保。更甚者,有些电视鉴宝栏目、专家和“送宝者”相互勾结,将赝品说成真品。通过公共媒体平台,将这种弄虚作假、指鹿为马的效果放大,以蒙骗相信媒体公信力的收藏爱好者。这样下去,艺术品市场将彻底被伤害。再则,盗墓猖獗,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中国文物命运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比较其他投资种类,艺术品投资领域应该是最有专业壁垒的,这反而让收藏品市场成为骗子的集中营、痴狂者的伤心地。

  因此,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心情常常难以平静,热血久久沸腾。这里的每个故事,有自己的亲身所历、所见,也有从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法制晚报》、《钱江晚报》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中所得。这里面演绎的每一出“戏剧”都是活生生的,透析着这个江湖的世道人心。

  我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风气,酷爱古代的闲情。如今的收藏江湖,就像这沉沉的雾霾天,让人窒息。我们除了焦虑,难道就束手无策吗?

  此番写作的目的,正是想凭一己绵薄之力剥下收藏界充溢着“文雅”“艺术”“品位”的画皮,让收藏江湖的“功名利禄”露出其丑陋的嘴脸!

  2014年5月


美术报 阅读 00027 《别让收藏玩死你》自序 2014-07-26 3555066 2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