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展事

名家经典时刻回眸——

姜宝林限量版“签名画册”在德出版

■崔艳 谢雯

  23年前,姜宝林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德国出版了限量珍藏版的“文人画签名画册”;在艺术之都巴黎举办了获得国际友人一致好评的个人展览;还在“1992年——第26届摩纳哥蒙特卡罗现代绘画国际大奖赛”上,凭借作品《贺兰山一截》,以全票通过,并获得“大公政府奖”。而这些珍贵的讯息,从未在媒体上公开报道过。此次,借着姜宝林在杭州举办个人小品展之际,他1991年在德国出版的《姜宝林签名画册》将首次在展览中呈现,而本报将成为报道姜宝林23年前那场欧洲艺术之旅的独家媒体。

  缘起:

  北京画展佳作引来欧洲同行关注

  1987年10月,“姜宝林画展”在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举行,画展上展出了姜宝林的96幅中国画作品。此次画展在北京反响强烈,获得一致好评,并在一位前来观展的美籍华人许以祺的推荐下,促成了1987年圣诞节在中国台湾龙门画廊举办“姜宝林画展”。龙门画廊成立于1977年,为台湾资格最老,最有影响的画廊。姜宝林也成为第一个走进台湾办展的大陆画家,新华社为此次画展还作了专题报道,大陆各大报刊、电台竞相报道展览盛况。展览结束后,参展作品全部寄存在中国画研究院(现在的国家画院)美术馆的仓库里。当时的北京中国研究学院专门为国内一些有名望的画家保留画作,姜宝林就属于这批画家之列,因此他可以把作品寄存在研究院的仓库里。

  1988年春天,作为联邦德国外长根舍首次访华的6人代表团成员之一,联邦德国威廉大学的美学教授赫伯特·迈努什到北京访问时还特意参观当代中国艺术展,在时任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馆长沈希诚的引荐下,观赏到姜宝林寄存在研究院美术馆的作品。当姜宝林在同行面前一幅接一幅展示他的作品时,迈努什教授惊呆了,同时也异常地高兴,如同他自己所说的:“姜宝林的画之所以吸引我,正在于这种发展与自我变化的主题。他将中国以往绘画大师对曲线的偏爱表现在他的作品里。”并当场向姜宝林许诺:“我一定要把您的艺术介绍到德国去!介绍到欧洲去!”

  出版:

  亚洲第一人入选欧洲限量版签名画册

  赫伯特·迈努什教授回德国后,信守承诺,就把姜宝林的作品推荐给了著名的罗兰斯埃克罗兰斯霍夫出版社。此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一套“文人画的签名画册”丛书,该系列丛书每本画册定量印刷990本,每本画册都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和编号留档,而且是免费出版,不收取入选艺术家的任何费用。能被编入该画册的艺术家,挑选标准非常高,不仅要有国际一线水平,必须是能画画的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或者是会做诗、写作的画家,才有机会被选入到这个签名丛书中。在出版社工作团队经过严格论证后,最终确认姜宝林获得第15位国际著名书画家资格,并为其印制极其考究的签名画册。除姜宝林之外,该签名画册艺术家名单中还包括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克洛德·西蒙,1985年,其代表作《弗兰德公路》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象和对时间作品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位则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由此可见,入选艺术家的要求和水准之高。而姜宝林是被选入该系列的唯一一位中国画家,甚至是亚洲画家第一人。

  在入选名单敲定后,德国人的严谨性又在出版环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出版社派遣工作团队在赫伯特·迈努什教授的陪同下,来到杭州会见了姜宝林,并要求姜宝林为完成这本“签名画册”创作一个系列的画作。此外,出版社还改变惯例,作出重大调整,将“签名画册”按照中国画的欣赏要求,取消装订线,以中国绘画册页长卷的形式制作出版,并特地制作了附页,把作品中带有提拔和落款的作品,一一翻译成德文。该书的封面则由画家自己设计,姜宝林充分利用中国画的基本元素黑、白、灰,点、线、面,画面中,在简洁的波浪中,签名画册的序曲,从几笔勾勒出的小蝌蚪入手,随着画册长卷缓缓打开,为大家描述了一个画家创作的美丽故事。

  展览:

  从德国到巴黎姜宝林画展的连锁效应

  1991年9月,出版社正式邀请姜宝林到德国参加《姜宝林签名画册》首发式和“姜宝林个展”开幕式。而姜宝林在德国参加活动期间的相关费用支出都由出版社负责。活动圆满结束后,为答谢出版社的周密安排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姜宝林将其签名画册中的最后一幅水墨小品作为答谢礼送给出版社的社长。而在西方,艺术家从来不会把自己的珍贵作品随意送人,同样在没有送画习俗的德国,当社长接到姜宝林赠送的珍贵作品表达谢意时,社长先生竟一时不知所措,甚是惊奇!

  展览获得德国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并引发一系列“姜宝林效应”,欧洲的各大艺术机构争相邀请姜宝林到当地举办画展。法国亚洲古董艺术进出口公司的经理保罗·胡列为筹办展览,联系画廊、装裱作品配框、印制画展的图录、广告和请柬,到举办记者招待会、组织艺术评论家写画评等等,整整忙碌了2个月的时间。在胡列的积极宣传下,巴黎最有名气的中国古董艺术画廊的经理米歇尔·杜博斯让姜宝林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作品挂进了他的古老的C·T·LOOETCiE展厅,并积极地参与到宣传“姜宝林艺术”的工作中。他认为,姜宝林的艺术同传统的中国绘画,特别是与近代中国画艺术大师有渊源关系,在那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能够走出来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看到了姜宝林具备了那种“走出来”的气势。他说:“我不怀疑姜宝林的艺术所具有的大家风度。”所以,他才“破天荒”地接受了现代艺术作品进入他的画廊,正是因为他的接受才有知名度很高的地点展出,为姜宝林画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画展的开幕式上,那些被经办人精心选择过的法国艺术界的名流都应邀参加,并观赏了画展。摩纳哥国际绘画大奖赛的总评委荷萍·布衣若先生(R·BOUIUOT)力邀姜宝林参加1992年度第26届摩纳哥蒙特卡罗现代绘画国际大奖赛,最终姜宝林的作品《贺兰山一截》,以11个评委的全票通过,并获得“大公政府奖”,这让以架上绘画为参考系的摩纳哥国际绘画大奖赛,首次打破惯例,改变评选标准,将中国画纳入评奖范围,具有独特表现韵味的中国画进入国际视野;此外,以专展中国艺术品闻名的巴黎市政府塞尔努斯博物馆馆长邀请姜宝林1992年在该馆举办大型画展;巴黎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施密特女士带领本院师生参观了画展,并邀请姜宝林向该院师生讲解中国画。

  在西方举办画展评价其成功的标志还有一个重要参考系教,那就是看画展的作品标价情况和出售情况。姜宝林的作品《畲乡山居》,在展览刚一开幕,就被法国一个银行家以4.2万法郎收藏,打破了当时法国中国画作品最高价的纪录。在当时法国经济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画展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作品被收藏。并且姜宝林的宣纸水墨已经同西方画廊油画价格持平,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新的突破。

  回顾画展,之所以能够形成所谓的“姜宝林效应”,除了有经验丰富的画廊筹办者的努力工作之外,其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姜宝林的绘画艺术能够与法国的众多欣赏者取得共鸣,他的山水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还具有强烈个性。那种既不绝对陌生,又可使人回味无穷;既不完全抽象,又不一目了然的水墨表现,为法国的欣赏者提供愿意去开拓的未知世界。

  影响:

  加快向现代艺术探索和追求的步伐

  在欧洲艺术交流期间,姜宝林抓住机会在欧洲各大美术馆和名人故居游历了一圈,收获颇丰。如此近距离地欣赏西方现代表现主义艺术及欧洲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原作,对姜宝林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触动,直接加快了他向现代艺术探索和追求的步伐,其中国画创作开始同现代艺术接轨。

  姜宝林认为,传统是中华民族以往全部思想文化的综合结构,它是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积淀。任何传统都离不开人,它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而向前延伸。因此,传统不是固定的,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洪流。对传统一味只强调“继承”是不全面的,它还要在人们精神的进化洪流中延续向前——“创造”,才是传统的全部。他就要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西方的艺术世界,用中国传统笔墨来表现现代艺术,就如笔墨当随时代,他笔下的白描山水,简单地说就是以现代观念,文人画笔墨,与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交融,谱写线的节奏韵律。这其中现代观念是前提。

  姜宝林崇尚传统,又迷恋西方,更喜爱民间艺术。但他不是复古派,也不是崇洋派,更不是反传统派,他甘愿做一个“骑墙派”,以消除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现代意识与传统笔墨的交融是姜宝林永恒的探索和追求。他对传统极端的保守,对创造又大胆狂妄。

  姜宝林对现代艺术的探索,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远远早于“八五新潮”。他曾说过:“如果停止发展变化,生命便意味着终止。生是灌木丛、曲线、交错缠绕的道路,是不确定的,而直线、稳定、固定位置和体系则标志着死亡。中国画如何创新,各有想法。我认为中国画绝不能走西化之道,而应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和中国民间艺术的营养,遵循中国画自身的发展规律,向前演进。”姜宝林的创新,前期如果是白描山水,如今则是新抽象水墨。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美术报 展事 00010 姜宝林限量版“签名画册”在德出版 2014-09-06 3609383 2 2014年09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