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绘描渔家梦
——记渔民画作者陈钦煅
■邱国鹰
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历时一个月的“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日前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闭幕。全国22个省市区精选入展的135幅优秀作品,19幅获金奖,25幅获银奖。洞头县渔民画作者陈钦煅创作的《潮潮满载》揽得金奖。这是他的渔民画在省级以上画展获得的第5个奖项。
渔民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民间艺术,融合了年画、装饰画、水粉画等多个画种的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形象地反映渔业生产、渔民生活和渔村风情,充盈着“鱼腥味”,有较强的艺术魅力。陈钦煅创作的《潮潮满载》,就具备了这些元素。
《潮潮满载》画的全是渔船。近处,5条大渔船逼近观者视线,桅杆上渔网高悬,网纲、网索甚至网线,都画得十分精细;而后,逐层逐次密密麻麻的渔船渐远渐小;海水是夸张的红色,更远处的山峦,是显眼的青、蓝;几只白色海鸥翱翔其间,使得色彩对比更为浓烈。整幅画,以密集型的构图,艳丽的色彩,精细的线条,表现了渔村丰收后的情景。画中不见一条鱼,却闻鲜味扑鼻;没画一个人,犹听欢声入耳,独具情在画外的意蕴。
陈钦煅今年68岁,出生于洞头县东屏街道的垄头村,父亲是渔民。他初中毕业当了4年兵,复员后进县啤酒厂当工人,先是企业改制,后又退休在家,闲不住,2009年报名参加县老年大学的书画班,开始学习渔民画的创作。尽管长期生活在海岛,从小看着父辈摇橹扯帆、补网驶船,可现在要用笔画出来,这对于从没受过美术教育的他来说,确实难!他在课堂上用心听,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有空,就带着个本子,在港湾、码头四处转悠,海港呀、渔船呀、补网女呀、石头屋呀,看到中意的,就依样画葫芦,一笔一笔画下来;走着,画着,有时走得远,吃中饭找不到饭摊,冷面包就着矿泉水,算是一餐。5年来,满满当当画了厚厚的3大本。
洞头县的渔村,过去有许多渔家老屋: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石头砌成的“虎皮墙”,灰黑色瓦片像鱼鳞般覆盖,瓦片上密密麻麻压着小石块。改革开放以来,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漂亮、崭新的渔屋栉比鳞次,争奇斗艳。前后一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说,学画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要把眼里看的、心中想的画出来,把海岛的美丽让更多的人知晓。那就先画家乡的变化!构图之初,他把新建的屋子、新造的船只、跨海的大桥,还有山呀、树呀统统画上去,生怕漏了什么。辅导老师笑着说,要分主次嘛,你那个速写本,有各种各样的渔屋,不如以屋为主吧。
按着这一指点,他回家来,涂涂改改,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终于完成了平生第一幅画作——《兴旺渔村》。放眼画稿,满是漂亮的渔家屋,两层的、三层的;带天井的、挂阳台的;美化的“虎皮墙”、洋味的粉刷壁。村里,鱼鲞悬晒,衣衫晾挂;村头,钓者垂杆,老人健身;海上,渔轮疾驰,海鸥振翅。好一派兴旺祥和景象!整幅画,布局密集却不嫌繁杂,色彩艳丽偏显得谐和。这件作品,参加2010年省文化厅举办的“浙江现代民间绘画新作征评活动”,夺得金奖。
旗开得胜,陈钦煅备受鼓舞,从此更加潜心学习,勤奋创作。创作一幅渔民画,少则20多天,长的需两个多月。他马不停蹄,5年多画了20多幅。洞头县从2002年发展渔民画,10余年来,培养出了一支60多人的渔民画作者。陈钦煅是其中的获奖“大户”,他还拿过2011年浙江省第三届农民艺术节“画时代 颂党恩 美术、书法、摄影展”银奖,2012年省优秀视觉艺术创作群体比赛银奖,2012年长三角地区中国农民画联展铜奖。去年,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举办“2013浙江省渔民画提名展”,入选的10名优秀作者,每人需提供12幅作品,他为其中之一。
陈钦煅学了5年多的渔民画,乐在其中。他常对画友说:“专心画画,码头多走走,脑筋多想想,画笔多动动,不但利于身体,心情也顺畅。年纪大,别的事干不了,能用画把渔村的美宣传出去,把心中的梦抒发出来,也算是对大海的一点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