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视点

把脉美术报现象
建言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9月7日,“2014第七届美术报艺术节申报项目论证暨新闻发布会”及“美术报采编发行工作恳谈会”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会议厅举行。当日上午,美术报艺术节艺委会共投票评选出了23个展览项目,并宣布展览将于11月26日至12月3日亮相南通。下午,来自美术院校、各大美术机构、美协、书画院等嘉宾30余位,与美术报同仁们,以大家庭的方式相聚,为美术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把脉、建言。对于如何深入美术评论、做强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的时代下,纸媒如何转型,如何运用好品牌,开拓更为广阔的阵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撷取“恳谈会”部分精彩发言,与读者共享。

  杨国新(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20年前我就认识这份报纸,我也是一个忠实的读者。美术报的发展伴随了一代代美术家的成长,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报是一份好报纸,报社里有很多精兵强将。我个人只看3份美术刊物,其中就有美术报。

  我觉得美术报有3个特点。第一,它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我们经常能在美术报上读到一些非常好的文章,看到一些优秀的作品,这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迪;第二,美术报是一座桥梁,沟通了美术家之间、美术家与美协之间、美术家与市场及收藏家之间的联系;第三,美术报是一个信息平台,信息量非常大,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及时的国内外美术资讯。唯一缺憾的一点就是,它是一份报纸,不便于收藏,我有很多美术报都舍不得扔,都摆到书架上进行收藏。

  对于美术报,也提两点建议:第一,美术报是不是能在各省美协设立一名特约通讯员,更有利于协会与美术报保持工作上的沟通;第二,希望在美术报上能开辟一个省市美协巡礼栏目,及时介绍各地美协的一些讯息。

  陈琪(上海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这是我第一次来参加美术报的会议,参与美术报艺术节的活动,看到了这么多项目与活动,很有感触。近几年,美术报的发展思路清晰,步子走得快,记录了整个美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阶段的美术发展构成,也反映了美术家的心声,在美术家中的评价很高。目前美术报的发行面很广,体量也非常大,将爱好与专业、学术与大众相结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美术报不仅是一个媒体平台,各种活动、展览的举办和开展,也让自身的发展更全方面。

  不足的是,有些稿件还需要更多的积淀和打磨;此外,在现今如此大体量的版面下,如何把握在宣传高端艺术名家与普通艺术爱好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更好地掌控。

  邱兴雄(浙师大美术学院院长):

  美术报近几年发展确实很好,在往大美术的概念上走,越做越丰富,同时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要感谢美术报关心浙师大的几位青年教师,他们在美术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影响力非常大。此外,美术报在关心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上做得特别好,去年首次推出的“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活动,在全国影响很大,我们学校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入选十强,十分难得。这个消息在学院网站上做了宣传,这位同学也在学校里给同学们做了报告,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美术报为年轻人搭建了一座桥梁,新一年度的美术新青年活动也已经开始了,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现在美术报和高校之间的对接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我相信美术报在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我有一个建议,希望美术报能在各个高校设一个对接的联络员,可以互通信息,我非常支持。

  傅巧玲(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

  美术报的事业越来越红火,在传媒和经营上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美术报起到了非常好的平台和舞台的作用。平台是对社会来说的,通过美术报传递了很多信息;舞台是对艺术家来说的,在美术报上大家都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渠道。

  美术报我是每周末必看的,一方面是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习的途径。

  我在这里想讲三句话。第一句是表示感谢,感谢美术报对中国美院宣传工作的帮助。第二句是对一些采编业务之外的经营等活动表示理解,我知道媒体本身有巨大的运营需求,美术报要兼顾学术和经营,打造整体的影响力,各位同仁把美术报做得这么好很不容易。第三句是表达祝愿,我相信美术报在媒体融合方面越做越好,媒体融合传播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凸显。

  张正(深圳华夏巨人艺术中心):

  美术报未来的空间很大,应该扩大发行和市场运作方面的工作。美术报在发行的渠道上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我在深圳工作,我发现除了在专业的画廊或是艺术机构,在报刊零售亭里不太容易看到美术报。美术报是否能渗透到画廊的经营之中。我从事收藏有十多年的经验,一般来说喜欢绘画的人,如果能够赠送他们一份美术报,对客户的稳定性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此外,美术报可以出一些针对不同阅读人群的增刊,比如美术评论专刊、画家专刊等等。

  黄河(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系主任):

  在我眼里,美术报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份报纸,大家都很认可美术报这么多年取得的成绩。美术界的讯息、知识,我们都能从报上了解到。尽管做得很好,但我认为它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从纯粹的学术角度来看,美术报发出的更多是官方学术角度的声音,都是比较和谐的声音。在艺术评论这一板块,我认为倒是可以更大胆一些的,刊登一些独特的、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报纸的吸引力。

  江伟(新疆天山书画院院长):

  非常感谢有这么一次学习汇报的机会。我的老家在浙江,一直从事于商业。从2006年起开始关注文化、艺术这块,所以在新疆组建了一个天山书画院和美术馆。就我的经验看,品质很重要,是长久发展的保证。

  对美术报来说,品质一个是发行,它是一个量,但是量的当中也有一个质变,也就是说我们看这一块的读者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人,报纸到底能不能给对方带来有用的价值,正能量的价值;第二,这里面的内容品质是需要合理的区分。年轻艺术家可能技术水准没有达到,但已经做了合理区分,这是属于青年的,把这些界限做了划分以后,美术报的品质就有了保证。

  缪宏波(杭州画院副院长):

  我来自杭州画院,长期以来,我们与美术报有着紧密而友好的联系。我们的首任院长王伯敏先生一直跟美术报有着很好的沟通;上一任院长姜宝林先生为美术报名家工作室导师,现正在紧张的教学当中。现任院长是刘健老师,他最近也与美术报合作。我代表杭州画院的老院长们,代表杭州画院和杭州市美协首先要感谢美术报,对于杭州市美协、画院的活动,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现在美术报的平台有名家工作室、美术新青年、艺术节、拍卖公司,这些都已经做得非常好。有难度的是,如何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与新媒体进行整合转型,这一块还需要更进一步。

  周金彪(美术报西北工作站站长):

  我也是媒体人,从记者、编辑做到现在。我来自偏远的西北,我感觉美术报对偏远地区关注得相对较少,美术报在版块设置上能不能有一个西北美术动态。另外,关于经济效益、学术质量的平衡,这个在哪家媒体发展中都是一个矛盾问题。作为工作站或是艺术交流中心,我十分关心一个问题: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份和政策去做美术报,希望新闻报道上给我们一定的空间。

  张鑫藏(宁波艺术中心主任):

  我从新闻、服务这两点来讲。在新闻这一块,是否能加大我们在报上出现的机会,比如报社的记者到宁波了,能跟我们有一个动态性的沟通,让通讯员和工作站的员工能有一个亮相,让更多本地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能认可我们。在服务上,我们是服务于当地的企业家、投资者和书画爱好者,甚至有些是艺术院校师生的需求,希望借助美术报的平台资源,各地的记者站、艺术中心的资源能实现经常性的交流。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我看美术报,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读者去关注的,并没有从战略角度来看美术报的发展。就我们了解的当代美术媒体,能做到这样,已是非常不容易。纸质媒体受到的挑战太现实了,一个手机就能解决很多东西,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还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非常难得。

  我有一个建议,找到一个未来的关注点,发行只是其中一方面,要有一个未来意识。未来意识是什么?借助网络力量,实现报网互动。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陈履生先生的微言,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得到更多人对当代美术的评述,让每一个切实关注美术报的人能发出他们的肺腑之言。美术报成为一个大家共享的平台,成为美术报这个大圈子的“微语”。各大院校的美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带着未来感,他们怎么去看美术报,只要给他们一块小阵地,他们的关注能影响周围的一批人。

  大家都在谈美术报的定位问题,我不反感雅和俗的兼容。在这个时代要做一个大众的东西,必须什么都得顾及到。还有一个就是要接触到学院的气息,现在美术和设计学院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做一个“巡回”,从某一个点开始做一个巡回,比如从浙江开始,辐射到江苏、山东,再回到杭州,和院校联系,不一定篇幅大,但能做出很多内容。

  林志强(福建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美术报自创刊起我就看,从原来的4版,发展到现在70多个版,有时甚至是100多版,我很惊叹。今天上午在申报美术报艺术节项目的时候,我们关注它能不能够引领青年的正能量、或者是正义感、或者是面对社会的关注点。现在全国的高校太多了,随着招生扩张,从1000多人发展到几千人,其实我们是在培养一种大众审美,这些学生出去干不干美术我不知道,美术只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条件,这就是我们怎么去看待美术。

  我想说,美术报办起来、办好是非常难的,要有相应的引领性板块。美术报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希望它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把这个梦做得更大,影响力更大。

  蒋跃(美术报社副社长):

  美术报能成长到今天,离不开在座诸位点点滴滴的呵护、支持。刚才大家提了很多意见,无论是从市场的角度,从学术角度,从战术、战略的角度,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对我们今后办报是有很大意义的,这个恳谈会的价值也在于此。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美术报提出的方方面面,我们很感动。美术报坚持一种引导意识,高举学术的旗帜,我认为对中国的美术事业是有贡献的。曾有美协领导告诉我,现在美协很多的统计数据、信息,都来自于美术报。刚才讲到各个地方的报道,在座的不仅是为我们鸣锣开道,同时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在新媒体发达的时代,美术报要有一席之地,需要更多朋友的大力支持。

  王月川(常州月川文化公司):

  我接触美术报有3年时间了。无论是从专业性还是影响力来说,大家都对美术报非常认可。我就提一个建议,美术报在排版上可以做得更考究一点。画家专版的版式可能是画家本人提供的,但是美术报也可以给画家提一些建议,让版式更加好看。

  朱同(美术报江苏通讯员):

  我是美术报的忠实粉丝了,从美术创刊至今20年了,我也做了美术报很多年的通讯员。美术报现在的衍生服务做得非常好,如拍卖公司等等。美术报对江苏是特别关照,很多领导一有活动就告诉我,让我一定要找美术报进行报道,而且还要尽量争取更大的篇幅。江苏是艺术类专业报纸的发行大省,当代许多美术媒体中,我感觉美术报的影响力最大。

  另外,内容上,从今年美术报举办的“美术新青年”投稿来看,工笔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当然全国美术界目前也是这个情况。我觉得美术报是不是可以开辟一个大写意主题,作为一个投稿的定向门类,争取扭转工笔画一家独大的局面。说到雅俗共赏的问题,我觉得美术报目前的定位非常准确,度把握得很好。在国际交流方面,我认为美术报也可以组织画家走出国门,进行交流。

  朱涛(美术报安徽通讯员):

  很感谢美术报对我的邀请,我们在安徽也会做好新闻采集工作。目前,我们也正在筹建安徽工作站。我希望美术报能更多地展现年轻画家的作品,尤其是90后的文化。

  廖申(厦门闽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我是做文化传播的。美术报是我了解美术界的一个主要的信息渠道。我常常晚上看美术报,这是我首次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希望能够有机会为美术报做一些事情。

  魏仁斌(宁海县木衫文化公司):

  我关注美术报有几年了,感谢美术报提供这样的机会。现在传统媒体跟新媒体融合时期,美术报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要跟新兴媒体融合,我觉得一方面美术报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及早布局。现在我们已经做得很好,美术报这一传统媒体跟其他媒体相比,还是有优势的,一幅作品在网上看到和在报纸上看到感觉是不一样的,从这方面看,不管以后的新兴媒体如何发达,美术报这一传统媒体是不可缺少的。上午艺术节认证会现场,几百人热热闹闹,我为美术报的强大号召力而感到震撼,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机构、学术机构的学者、著名画家,为了美术报汇聚在这里,这个资源真的是太好了,我有个设想,不知现不现实,就是以杭州作为美术报总部,把全国很多艺术机构、学术机构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美术报艺术或学术机构联盟,作为一个组织,可以办更多活动。

  汪大东(上海金门艺术会会长):

  我来自上海一个民间艺术机构。美术报20年前我在大学时代就关注过,时隔多年再看到,发现版面内容确实增加了不少。刚才翻了一下,上海的内容较少。我们希望在金门给美术报设个点,更多地把上海的美术新闻传播出去。我希望美术报在上海得到很好的发展,上海没有这份报纸是上海的损失,因为它确实在壮大,而且不可估量再过20年它的规模会更大。美术报栏目用的是一种传统的分法,根据当代艺术生态,整个报纸的分类是否可以考虑从市场的角度去分。

  李金峰(北京美术报任惠中工作室班主任):

  今年美术报与我们合作,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当代中国画名家创作研修基地,现在开办了任惠中中国画工作室,首届招生12位学员。从新闻报道到活动组织,美术报近些年取得了很大发展,经营工作也开展得很红火,对一家媒体来说,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希望美术报能给我们更多合作的空间,大家共同发展。

  孙全义(宁夏工作站站长):

  我来自宁夏银川,跟美术报结缘是2010年,当时来参加过一次发行会,在这之前宁夏美术报的订数较少,过来开完会回去后做了一些工作。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征求了读者的意见,发现越边远的艺术家越想宣传自己,但版面价位有些高,能不能给偏远地区的艺术家适当的优惠,他们非常需要宣传,包括展览信息在报上的刊登。

  张莹(京津工作站站长):

  我做联络站的工作已经有4年了,我从第二年起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始向北京、天津的各个艺术机构推广报纸,让一些美术馆以及艺术区内的更多艺术家,每期都能看到我们的报纸。去年开始,我也协助报社发行部,与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公司合作,为我们增加了一些上门订阅的服务。另外,我在艺术家推广业务方面也有所增长,同时也配合报社,参与报社组织发起的活动中来。我们正在努力开拓新的业务,也希望得到报社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于释博(山东工作站站长):

  在新一年,我们将为山东、为中国美术事业做贡献的战友们团结起来,把美术报的大美思想传播到山东各地。我非常感谢美术报多年的关怀与支持。因为山东是美术大省,当代中国画的市场很大,所以在版面中有较多的体现。但我想山东的书法与油画市场,也是未来可以开拓的方向,可以在新闻、评论、综合推广等方面加大力度。

  王青云(义乌七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

  七墨堂是美术报在义乌的联络站,这一年与美术报的合作非常愉快。在做美术报发行期间,得到义乌书画人的大力支持,他们能看到全面、专业、及时的美术信息,美术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也希望能与美术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让更多的美术人从中受益。

  王金龙(扬州当代书画院院长):

  美术报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性、文字性为主的报纸,它每期都刊登许多当代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画册来欣赏。因此,它不仅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还可以作为长期资料收藏,它的合订本很受大家欢迎,在满足读者收藏需求的同时,也将是报社的一个赢利点。建议增加一些合订本的发行。

  张现富(北京媒体人):

  我是做纸媒的,对美术报有很深的感情。我认为,美术报做得很好,在全国美术界中应该说是NO.1,在书画家心目中是很神圣的。目前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猛,纸媒的生存确实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内容与经营方面、雅与俗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前究竟如何平衡,如何转换思维,是我们遇到的共同的课题。如果说仅仅依靠版面本身的力量与空间,媒体的生存是有限的。在新媒体的促进下,我觉得目前美术报的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应该说是比版面本身的潜力更大。应该在我们处在媒体优势地位时,尽快进行品牌深度开发,在黄金时刻抓住机会发展。北京应该说是全国美术方面的重要阵地,美术报在守住富饶的阵地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在北京、上海等地进一步拓展的力度。


美术报 视点 00002 把脉美术报现象
建言可持续发展
2014-09-13 美术报2014-09-1300020;3616630 2 2014年09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