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艺术节

星星来了

历届明日之星访谈

  今年的“明日之星”项目终于截稿了。对于“明日之星”项目在前3年所受到的关注不需要再多讲,仅从一些艺术家在参与过之后受到其他单元策展人邀请的情况下还积极地投稿,不难看出“明日之星”项目的重要性。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往年参加“明日之星”的星星们因为频繁参加国内外策展人手中部分重要的展览,加之因为场地的限制,今年的“明日之星”可能大幅缩水至30人以内,使得今年的“明日之星”争夺更加硝烟弥漫。

  每年的星星们有每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一点是,他们受到机构、媒体和基金会的热捧是一致的。近日,记者和历届“明日之星”的部分参展艺术家联系,这些艺术家因为要在短期内在一些重要机构举办其个人画展,我们希望一方面了解他们对“明日之星”的认识和参与“明日之星”的感受和艺术道路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今年的星星们通过了解这些标杆,有一个好的来年,好的收获。

  陆国强(2011美术报艺术节“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节推荐展”参展艺术家):

  “美术报艺术节”从无到有,从有到被美术界所关注,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美术界的一个奇迹。以一份报纸加上几个人的力量,竟然做成了一件让许多所谓政府专门组织也不一定能干成的事,并且又做得如此成功,我由衷地为主办方点赞!

  近年来美术界展览多如牛毛,艺术家不清楚哪些展该参加,群众也不知道哪些展值得看。很多画展艺术家参加了后悔,群众观看了伤心,就如同影视界的烂片,真是劳民伤财害人。

  作为艺术界单元展之一的“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是我这两年参加的最重要的展览。原因是此展览有强大的中青年理论家作学术把关,参展的作品涵盖了所有的画种,风格多元,思想活跃,不被政治和门户所绑架。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展览中又可以广交一些志同的同龄朋友,同时又有机会被高端艺术机构所关注。因此我正在努力准备作品,冲刺本届艺术节的“明日之星”展。

  余颖(2012美术报艺术节“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参展艺术家):

  趁自己还年轻。

  其实,写这几个字的时候,我是有几分心虚的,作为一个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人,“还年轻”真的可以算作纯粹的自我安慰了。不过,好在,如今对“青年”的标准比较宽泛,不算年轻的我也可以厚着脸皮说自己还年轻。

  既然还年轻,那么为年轻艺术家准备的 “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参加了,于是,2012年我参加了第二届“明日之星”的展览,接着2013年又参加了第三届,然后,在今年的艺术节举行之前,我依然递交了材料,希望能够再次参加这个展览。我记得策展人谢海曾经说过,“只要参加三次明日之星的展览,你就一定成功了”。借他的吉言吧!

  世人所谓成功,或许指的是签约被捧红,可是对我来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能够给我信心,让我坚持自己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2010年,我开始了职业画家生涯,坦率地说,这条路走得十分艰辛,画画固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孤独和寂寞也是真实存在的,时不时地,那些焦虑、困惑、茫然、沮丧、无助就会突然跳出,狠狠击打着你的信念,让你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明日之星”展览后,我的作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术性的展览也增加了许多,甚至,有几家艺术机构也先后有了签约的意向。而且,最重要的是,有幸结识了一群气味相投且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好朋友……

  我想,于我而言,“明日之星”不仅仅只是一场展览,它让我更相信,更快乐,更坚持。用一句流行的话形容,就是给了我足够的正能量。

  所以,趁自己还年轻,坚持着你的坚持吧。

  王东春(2013美术报艺术节“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参展艺术家):

  一年一度的美术报艺术节作为国内非常重要的大型艺术活动,是每年一度的艺术学术的交流展示平台,也是全国东西南北艺术家们的一次集体狂欢。国、油、版、雕,传统与当代,在这里碰撞与生发。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异彩纷呈的主题展览,使之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艺术事件。

  从未曾想过自己能成为艺术节的“明日之星”,可幸运真的降临的时候,受宠若惊之余似乎又有些飘飘然。记得美术报艺术节总策展人谢海在艺术节开幕那天见到我调侃说:这两天很精神,有没有人找着签名啊。顶着“明日之星”的光环去看西湖水,都觉的比以往更蓝,更清澈。回到南京后,我把那一刻的美好感觉记录到我的新的系列作品《造像》之中,而且一直画到现在。


美术报 艺术节 00010 星星来了 2014-10-11 3647351 2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