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艺术节

传神阿睹

■“传神阿睹——生于60年代水墨艺术家6人展”策展人 刘西洁

  纵观中国的艺术界,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在当今画坛非常的活跃,是分量级群体,在引领着中国艺术的走向。

  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的人经历了“文革”,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85新潮,经历了中国画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经历了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突飞猛进的时代。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是视角和思想的转变与关注点的转移——复杂的阅历让他们五味杂陈,却也让他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关注周遭的琐碎生活。同时他们又都经过了正规学院的系统训练,绘画基础扎实,对中国画传统内涵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因此,从他们的绘画作品中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不拘泥传统、多方借鉴汲取、着力于写意表现的艺术创作追求。

  许晖在《六十年代气质》这本书中有句被人经常引用的话:“出生于60年代的人的气质,就像一块沉睡的琥珀,它内部的‘人’的梦千年万年都那么纯粹、恬静。”的确,他们在水和墨的世界里自觉探寻对时代精神的自我诠释,倾诉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内心的激情和感悟,他们的画面就像他们的内心一样纯粹、纯净。

  此次“传神阿睹——生于60年代水墨艺术家6人展”,挑选了6位在水墨创作领域极具代表性的60后艺术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绘画风格也不尽相同。曹宝泉、张正民、王晓辉、刘西洁、姜永安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而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是“85新潮”的重要策源地,5位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当时的先锋艺术家。而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中存在两条特色鲜明的道路,一条是林风眠先生倡导的融合中西之路,一条是以潘天寿先生为主导的传统笔墨之路。这5位艺术家他们都以人物画创作为主,都注重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变革,都侧重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林风眠先生的精神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清晰的延展。现在,他们生活、工作于不同的地方,因而所显示的水墨生态差异很大。而一直生活于不是水墨画重镇的山东,又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过的李忻峰,也已经拥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保留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又打破传统材料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图式。

  近几年针对水墨的讨论层出不穷,尤其是对“新水墨”的讨论与话语权的争夺,可谓各持一词,但核心问题还是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变与走向。因此,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经历不同、才情各异,必然呈现出不一样的水墨生态。

  无论如何,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只有创新才能向前发展。曹宝泉、张正民、王晓辉、刘西洁、姜永安、李忻峰他们在水墨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展览是对生于20世纪60年代水墨艺术家创作的一次历史性梳理。


美术报 艺术节 00008 传神阿睹 2014-10-25 3665471 2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