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锦还乡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南通籍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策展人 刘伟冬
由《美术报》主办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南通籍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终于开幕了。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均为南通籍人士,同时又都在外地工作,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画艺精妙,成绩骄人,为当代画坛所瞩目。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中国美术界“南通现象”的说法。
但在我看来,所谓的“南通现象”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上来理解。上述参展的艺术家可谓现象的维度之一。第二个维度就要从南通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上去寻找了。南通被誉为中国现代第一城应该是实至名归的。这座城市既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丰富的现代元素。张謇先生的状元桂冠可以说为南通的传统读书人争足了面子,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识。所以,诗、书、画、印在这里可谓根深蒂固,蔚然成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居住的环境中只要有个天井,无论大小,都会摆弄上盆景或盆栽,把雀舌和茶花捯饬得有型有色。许多小时候不谙艺术的人们到了懂事成熟的中年基本上都成了艺术的俘虏,他们谈论艺术,填词赋诗,收藏字画,甚至自己也学着涂抹,而且出手不俗。更有趣的是张謇先生还不单单沉溺于传统一线,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孙中山要革命,袁世凯要复辟,康有为想保皇,而张季直则举起了实业救国的大旗,在江海一隅最先实行了改革开放。所以南通人早就见过了世面,他们眼界阔,心气高,说话也有点洋腔洋调。他们把乒乓球里的角球叫作“康登儿”(corner),把足球里的球门叫作“灌而门”(goalgate),把找麻烦叫作寻“雀疤”(trouble),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也正因为南通有这样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气场,才会有赵丹从星星戏院走向上海,成为一代影帝;才会有赵无极漂洋过海,名扬法兰西;也才会有袁氏兄弟、范曾、沈行工、范扬、周京新、邬烈炎、徐累、冷冰川等画家雄踞当今的中国画坛,各领风骚。像这样的一个文化维度,在讨论“南通现象”时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尤无曲先生,他坚守南通,坚守传统,数十年如一日,不赶时尚,不随潮流,不求名达,敬畏艺术,享受孤独,把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演绎了中国画的现代传奇。这个维度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其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珍贵。
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我很想把展览的副标题叫做“艺锦还乡”,所谓的“艺”是因为我们都是艺术家,以艺为业,以艺为生;所谓“锦”可以理解为所有参展的艺术家都小有成就,同时也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做点锦上添花的事情。至于“还乡”,似乎有好多的解释。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那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或昨是今非,会勾连出他的伤心事。而李白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则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深深的故土情怀。而我们“还乡”其实是最为朴素的,那就是把我们对故土的深爱之情落笔成为作品向家乡父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