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
■“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策展人 徐惠泉
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中一个独特的品类,早在唐代就己经出现,且在宋元明清文人雅士的美学观念引导且努力实践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形成民族绘画传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现代生活中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发展态势。
传统水墨画的发展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舒展自己的精神诉求和画家心路历程。进入20世纪后中国遭遇西方文化的介入,原有的文化结构被西方文化打破,而文化坐标从纵向审视转向纵、横向比较,水墨画在经历了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等一段艰难的历程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否定民族文化传统思潮,五六十年代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包括水墨在内的中国画的主张,一直到新世纪初中国水墨传统精神浴火重生,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站在现代文化立场,重新审视传统水墨命题而展开寻求、探索不同解决方案的过程。即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延续并开拓水墨形式语言表述的新境界。用现代人的方式去诠释“水墨”艺术审美表达的种种可能性,成就一种与传统水墨既有关联,但已从中蜕变而出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审美享受。从沈周、陈淳温馨亲切的水墨写意花鸟到徐渭悲伧孤愤的水墨大写意;从八大山人冷峻空灵的水墨意境,一直到吴昌硕浑厚古拙的水墨笔意、齐白石水墨的天真烂漫,这些经典的案例可以证明水墨语言及其形式乃至个人风格的探索是恒无止境的。
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墨作为民族文化生命中的一个遗传因子,依然存活在现代化生活之中,在互联网时代其文化基因的识别度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水墨的结构形态以及由结构形态达成的可资识别的记忆意象,既反映出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和情趣;也表现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放弃对鲜丽色彩的感知与情感识别,建立且自觉秉承一套水墨形式识别理解系统,其本身就意味着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特殊理解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包括观念到构图,观察事物到表现方式、技法,构成了水墨图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的必然性,还在于现代水墨画和传统水墨画生存、传播的社会小众环境不同,现代水墨画的传播和影响是普世的。水墨艺术的传播途径除了通过举办作品展览、出版画册等传统方式外,更多的是以互联网为典型的新媒体的介入,从而获得更为广泛地展示其艺术魅力,拓展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因此,现代水墨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和社会大众生活、情感发生紧密的关系,画家的精神诉求必然和当代社会普世愿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共鸣。如此,水墨画就不至于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现代水墨画家必然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尊重。
这次参展的水墨画家都经历过时代大变革、大激荡的洗礼,走在现代水墨艺术探索路上具有标杆意义的画家群体。他们崇尚水墨艺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去观照现实生活,用独特的水墨语言形式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作为现代水墨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水墨形式语言上富有革新的意味,在思想内容题材上亦具有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注重水墨背后人文思绪的流淌,关注笔墨形式的独特性。传递出作者的文化操守和社会职责底线。
真切地反映出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以水墨形式语言为引导,启迪人们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唤起美的觉醒,从而滋养社会。是策划这次画展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