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奖的含金量
■本报记者 叶芳芳/文 金璟/制图
2014年,美术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共分13个展区。8月15日,港澳台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在辽宁盘锦辽河美术馆开幕;8月16日,实验艺术展区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9月6日,艺术设计展区在西安当代美术馆开幕;9月10日,漆画展区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9月16日,综合材料绘画展区在河北省博物馆开幕;9月18日,综合画种、动漫展区在嘉兴市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开幕;9月20日,油画展区在浙江美术馆开幕;9月21日,壁画展区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9月23日,版画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9月25日,雕塑作品展在太原美术馆开幕;9月26日,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9月27日,水彩·粉画作品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9月29日,陶艺作品展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开幕。本届获奖暨提名作品展将于12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全国美展是由中国政府举办,目前规模最大、权威最高的专业性国家级展览。在“文革”前办过4届,“文革”10年停办,1979年第5届恢复重办,从1984年开始第六届步入正轨,定期为五年一届,自此基本奠定了其操作模式和办展特色。至2009年已举办11届。从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规模空前,对作品的形式美追求更为重视,对题材的限定更加宽容。我们以此作节点,回顾第六届至第十一届的全国美展金奖作品,为中国美术作阶段性小结,因第八届全国美展未评出金银铜奖,在此不列入数据参考。所以,本文统计数据包括: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全国美展从1984年第六届,至2009年第十一届(不包括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共产生金奖作品87件,其中中国画12件(14%)、油画14件(16.1%)、版画6件(7%)、雕塑3件(3.4%)、水彩粉画7件(8%)、漆画5件(5.7%)、壁画6件(6.9%)、连环画5件(5.7%)、宣传画4件(4.6%)、漫画1件(1.1%)、年画3件(3.4%)、插图3件(3.4%)、设计14件(16.1%)、动画2件(2.3%)、陶艺2件(2.3%)。
从历届来看,每届评选出的金奖作品数量在17件左右。第六届共产生19件金奖作品,其中 国画2件(10.5%)、油画4件(21.1%)、版画2件(10.5%)、雕塑2件(10.5%)、壁画2件(10.5%)、连环画4件(21.1%)、宣传画2件(10.5%)、年画1件(5.3%)。第六届全国美展中,金奖作品的分配较为集中,其中最热门的当属油画和连环画,联合占据这届金奖的半壁江山。
7届产生14件金奖作品,国画2件(14.3%)、油画1件(7.14%)、版画2件(14.3%)、雕塑1件(7.14%)、水彩粉画1件(7.14%)、漆画1件(7.14%)、壁画1件(7.14%)、连环画1件(7.14%)、宣传画1件(7.14%)、漫画1件(7.14%)、年画1件(7.14%)、插图1件(7.14%)。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的画种分布较为均衡,各画种兼顾到,均有1—2件金奖产生。
第九届产生19件金奖作品,国画3件(16%)、油画3件(16%)、版画2件(11%)、水彩粉画3件(16%)、漆画1件(5%)、宣传画1件(5%)、年画1件(5%)、插图1件(5%)、艺术设计4件(21%)。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取消了儿童读物和壁画2类画种的评奖,并且在雕塑、连环画、漫画方面,均无产生金奖。同时,增设了艺术设计,并予以极大的重视,超越国、油的主导地位,共有4件作品获得金奖,使其成为本届的最大亮点。
第十届产生17件金奖作品,国画3件(17.6%)、油画3件(17.6%)、漆画2件(11.8%)、壁画1件(5.9%)、水彩粉画1件(5.9%)、设计7件(41.2%)。第十届全国美展中,重新恢复了壁画的评奖,同时增设了陶艺和招贴画(在本届中无产生金奖)。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夺得三分之一的金奖;版画、雕塑逐步走下坡路,连、年、宣、漫、插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画种均未产生金奖作品。
第十一届产生18件金奖作品,国画2件(11.1%)、油画3件(16.6%)、壁画2件(11.1%)、漆画1件(5.6%)、水彩粉画2件(11.1%)、插图1件(5.6%)、设计4件(22.2%)、动画2件(11.1%)、陶艺1件(5.6%)。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取消了宣传画、年画的评奖设置,增设了动画和综合材料(在本届中无产生金奖)。设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版画、雕塑、连环画、漫画在金奖一栏,已不见身影。
在画种取消与增补的更新换代中,国画、油画是历来的“常胜将军”,始终保持稳固地位,无一届缺席金奖。总体而言,第七届全国美展是历届来金奖设置数量最少,却最为均衡的一届。相比之下,其他几届的金奖设置较为集中。第六届全国美展除了国、油、版、雕,就是壁、连、年、宣,连环画在这一届达到了鼎盛巅峰。从第九届全国美展开始,艺术设计大军的加入,彻底撼动了传统意义上四大画种——国油版雕的主导地位,在接连3届的金奖中,数量位居第一。当然这与设计类中的分项较多有关(包含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首饰设计等)。
据记者统计,第六届以来,金奖作者获奖时平均年龄为38岁。共有107位作者(壁画、设计作品10人以上团队,或小组合作,则计为1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作者裘海索,连续两届获得艺术设计金奖。61位来自院校,15位来自(书)画院,9位来自美协组织,7位来自出版社、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主要集中在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漫画),6位来自部队, 2位来自美术院校,另学会、设计研究院、美术馆、工艺研究所、群艺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各1位。由此看来,院校作者在全国美展获奖队伍中,占据绝对优势,达到57%。有意思的是,之中出现了多对艺术伉俪,比如王迎春(女)、杨力舟,苏凌(女)、朱道平,唐小禾、程犁(女),詹鸿昌、陈行(女)等。
87件历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如果我们按地域来划分,北京的金奖作品最多,占20.7%,浙江金奖其次,占13.8%。北京18件、浙江12件、江苏7件、上海6件、解放军6件、广东6件、陕西5件、湖北4件,辽宁、江西、福建、四川各3件,云南2件,天津、吉林、河南、新疆、黑龙江、山东、湖南、贵州、西藏各1件。
从金奖作品的创作内容来看,不外乎几种题材:革命军旅、历史、农民农村、生活、民族、时事,以及纯自然山水、动(静)物等。以国油版雕四大传统画种为例,35件金奖作品中,革命军旅题材占37%,共13件;纯自然山水亦有5件,占14%;时事题材4件,占11%。每到大事发生,即涌现出较多相关题材的绘画作品,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到较多体现;关注生活题材的金奖作品有4件,占11%;21世纪前的几届美展中,有较多关注农民农村的作品,金奖中就有3件,占9%;另有动(静)物题材作品3件,占9%;民族题材2件,占6%;历史题材仅1件,占3%。看来在全国美展中,革命军旅题材的创作是我们的“致胜法宝”。以下就各画种的情况展开具体分析。
中国画:写意画作多于工笔
偏重革命军旅题材
中国画当之无愧是全国美展中的重头戏。写意精神是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当几乎所有人都无可争议地认为工笔画在评奖时比写意画更受欢迎时,且让我们来回顾一下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到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金奖情况:在12件国画金奖作品中,写意占到7件(58.3%),工笔只有5件(41.7%)。历史摆在眼前,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应当如何延续和创新?
再按内容来细分的话,人物画9件、山水画3件,花鸟缺席。在经历了多年的努力,花鸟画终于在今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首次夺得金奖一枚。从地域上看,金奖作品集中于北京(3件)、浙江(3件)、陕西(2件)、上海(1件)、天津(1件),另有2件作品来自解放军。中国画金奖队伍中,最重要的一块是画院。包括合作作品,共有17位金奖作者,之中47%来自画院,有8位;另有3位来自美协,3位来自院校,2位来自解放军,1位来自学会。据记者统计,金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43岁。
总体而言,中国画创作的题材重复率较高,军事、革命题材占到半数,包括《太行铁壁》、《玫瑰色回忆》、《热血》、《嫩绿青红》、《雪狼突击队》、《抗联组画》。
同样的题材,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比如王迎春、杨力舟合作的《太行铁壁》中,将抗日英雄与雄伟的太行群山融为一体,运用宋人山水大小斧劈皴法,进行形式探索;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画中的6位女战士不但没有背枪,甚至丝毫不见英姿飒爽的铁娘子形象,这在改革开放刚刚10年的中国美术界,显得十分另类突兀;袁武的《抗联战士》,与之前批判革命战争残酷论不同,找到新的历史界限,重新认识了这些问题,把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放在雪地里边,捕捉了抗联战士牺牲的镜头,不仅是形式解放,也有艺术思想和理论上的解放。
3件纯自然的山水国画中,1件偏于传统式山水,1件偏于工笔式小景,1件偏于当代式创新。张明堂、赵益超的《晓色初动》,描绘了黄土高原上,一所学校的小学生在黎明前上学途中的景色,将豆瓣皴运用和素描结合,创造了黎明前的“朦胧美”;郑力的《书香门第》以宋人工笔画的形式描绘了富贵悠闲的江南书斋,巧妙调用了众多中国画元素,整个画面不着一人,而闲逸之气满溢;另一位女性画家刘文洁的《物华》,作品的颜料选择丙烯,是对中国画一直以墨和矿物原料的一种挑战。将西画中的造型特征融入画面的同时,烘托了水墨画的新的意境, 在当时来说备受争议,但专家们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画金奖中唯一一件历史题材,就是谢振瓯的代表作——《大唐伎乐图》,再现了盛唐宫廷演出的奢华和繁复。在这之前,历史画少有人问津。谢振瓯在艺术语言上弱化了线的表现力,多种技法的综合性运用增强了色彩、气氛、光感的效果;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了大节奏、大块面的构成趣味;在颜料的绘涂中拓展了重彩的表现力。
时事题材也是全国美展创作的另一种选择。1998年的抗洪抢险,理所当然成为第九届全国美展创作的热门题材。于长江、陈嵘、钱宗飞、吴涛毅合作的《民兵史话长卷》,借抗洪之机,回顾了民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参与国家建设中所起的砥柱作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强震,唐山籍青年画家孙震生,有过与汶川人相同的经历,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创作《回信》。
可以说,近30年来中国画的创作,始终未丢弃的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关注。这是历史留给正统国画创作的关键启示。同时,对于写意中国画来说,艺术家能够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索,借古鉴今,并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既继承发扬传统的写意精神,又能体现写意的当代性,实是任重而道远。
油画:全部为写实画作
军旅革命题材占半数
与国画对民族传统的发掘相呼应,全国美展油画创作强调了表现本土题材的重要性。14件油画金奖作品,全部为写实手法、具象风格,有关革命军旅题材的油画作品,同样占半数,再次体现了这一题材的优势。
詹建俊的《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画家以涌动着绿潮的原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信心的青年农民,形神兼备,寓意深远。
汪建伟的《亲爱的妈妈》,是“文革”真实的故事。
冷军利用一个具有革命象征性的形象创作《五角星》,这是一幅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
秦文清作为一位军旅画家,他以军旅的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创作了《士兵们》。
陈坚的《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整个画面庄重肃穆,反映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庄严场面,近似于真人大小的200多个人物,作者花费10年心力创作,作品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
贴近生活、来自基层,有关农民的,往往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王宏剑的《阳关三叠》,刻画了民工潮的一个场景,三分之二的天,晨月高悬,极其空廓;三分之一的密集的人群按平远推开。大疏大密,黑白分明。
忻东旺的《早点》,是他在天津每天路过的早点铺感受到的题材,画家赋予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以强烈的人文关怀。
唯一一件民族题材作品——韦尔申的《吉祥蒙古》。作者将人物形态和蒙式装束的外观及衣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处理为棱角分明的平面和直线,画面背景构思成带有肌理的、厚重的橘棕色平面,在3个蒙族妇女的头部周围留有一些浅橘色光晕,增强了画面郑重、神秘、神圣的气氛。
赵培智的《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契合时事,为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祈祷,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了金奖,成为新疆油画发展中新的辉煌的一页。
加上合作作者,历届全国美展油画领域共产生16位金奖作者,其中56%来自院校,有9位;此外,3位来自画院,4位来自解放军。他们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足见中青年的主力地位,当然也有年纪最小的——第六届油画金奖作者汪建伟,年仅26岁。从地域上看,历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的选送省份相对平均,除了解放军4位,北京2位,浙江、吉林、上海、辽宁、河南、湖北、广东、新疆各1位。
版画:逐渐丧失领先地位
中国当代版画创作曾经几度辉煌,从新兴木刻运动,到版画艺术群体林立,使得中国版画一度在美术界独占鳌头,成为引领中国美术向前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版画不仅丧失了领先的位置,甚至连“国、油、版”前三的位置也难以保持,逐渐被边缘化,退居于雕塑和水彩之后,成为当代画坛的配角。特别是在第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连续缺失金奖后,使当代版画遭遇了极为尴尬的局面。
历届来看,共产生6件版画金奖作品。2件云南选送的作品夺得金奖,从此奠定了云南版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旭的绝版木刻版画《拉祜风情》,造形古拙,色彩强烈,技法独特创新;魏启聪的套色版画《村寨》,具有现代意味的乡土现实主义。
黑龙江晁楣的作品《松谷》,一改以往只突出山谷险隘的习惯表现手法,将漫山笔直的松树、远山虚实相生的色块,形成条条运动的曲线,给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贵州王华祥的《贵州人》将套色木版的具象写实技巧向前推进。
来自湖北的王晓愚的《世纪三峡》通过木刻手段描绘三峡工程建设细节,线条精细繁复。
浙江蔡枫、沈立功的《黑白祭──浙江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千年巨杉被非法盗伐纪实》,赤裸的写实,使每位观者都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冲击。
很明显可以看到,版画金奖的地域分布比较全面,西南、东北、中原、华东版图都有涉猎。云南2件,黑龙江、贵州、湖北、浙江各1件。7位金奖获得者的选送单位也比较集中,5位来自院校,2位来自美协。比起中青年占主力的油画,版画领域金奖获得者的队伍相对年轻化,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更有3位在30岁以下。
雕塑:
金奖作品不多却意义重大
从全国美展雕塑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雕塑界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获奖作品论证了雕塑的多元化,雕塑元老们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一大批中青年雕塑家也已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各大美术院校的积极参与,使雕塑作品不但从数量上有所保证,同时更保证了雕塑的艺术品质。
上海青年雕塑家杨冬白的《饮水的熊》,是一件较好地寓具象于抽象的作品,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这种过去被认为“小品性”的唯美风格的作品获大奖,标志着这一类雕塑成为在新历史时期被广泛认同的艺术风格。
1980年代的雕塑形式、材料的探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不断有佳作涌现。代表作包括曾成钢《鉴湖三杰》。作品刻画的是在20 世纪初期献身于民主主义革命的3位英雄秋瑾、徐锡麟和陶成章。作者在这座青铜纪念像中,采用了“直觉意象方式”,在造型上强调“以意取之”。这是曾成钢此后创作一贯坚持的审美理念。
尽管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仍是以主题性、纪念性的作品为主,但在艺术风格和手法上,较之过去有了较大变化,城雕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有了进步,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品,代表:潘鹤的《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潘鹤塑造的反映深圳“埋头苦干”开拓精神的“开荒牛”,被认为是深圳精神乃至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
历届美展中,雕塑金奖只存在于第六届、第七届,作品仅3件,金奖获得者都是专业院校的受过系统美术教育的艺术家——杨冬白、曾成钢、潘鹤。前两位作者均生于浙江温州,获奖时分别为25岁、29岁。潘鹤来自广东,得奖时已有名气,时为59岁。
水彩、粉画:
抓住时代,创新形式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正是水彩艺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水彩画会相继成立,全国大多的美术院校先后成立了水彩画系,开设了水彩课程,大力培养水彩画新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下,画家们也抓住了时代脉搏,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刘昌明的《一个教师的工作台》,通过静物画反映出人民教师的工作状态,歌颂了人民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卢卫星的《渔村》细腻灵动,将粉画的艺术表现力和作品写实能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陈海宁《和谐的记忆》,对水与色的交融作了新的演绎,作者关注和掺入主观情绪,大虚大实的审美意趣,让画面更有灵性。
此外,画家们也拓宽了水彩、粉画的传统样式,丰富了表现语言。比如黄增炎的《同心协力》,一改传统水彩作画方法,在绘制前在纸上加了一层涂料,绘制过程中还加入胶类媒介,在不吸水的纸张上产生出丰富、自然的点状肌理,与所表现的惠安女吃苦耐劳、硬朗的性格十分吻合。王绍波《渔歌》,既具油画的凝重深厚,又兼有中国画笔力神韵而不失水彩艺术表现的新路。陆庆龙的《兄弟》,整个画面用笔豪迈奔放,构图松紧与节奏相得益彰,虽是水粉画却有油画的厚重感。
第六届以来,全国美展共产生水彩、粉画金奖作品7件,江苏、广东各2件,北京、江西、山东各1件。7位获奖者中,院校单位的选送作者占最大优势,共有6位,另1位作者来自美术馆。在水彩、粉画这一领域,金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40岁。再次验证了“中青年始终是全国美展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
壁画:发展与困境同行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机场壁画、1984年壁画以独立画种被列入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发展至今,中国壁画已经改变了在建筑主体建成后才创作壁画的“补壁”地位的尴尬,如南京地铁站的壁画,六朝古都、水月玄武、金陵览胜、民国叙事等主题分布在南京重要站台,功能性与欣赏性的有机结合,使壁画作品由“补壁”向建筑总体设计发展,由单纯的绘画向工艺、建筑发展,逐渐成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中,壁画迎来了良好的开拓机遇。发展与困境同行,是其当下呈现的总体态势。
历届美展中,共产生6件壁画金奖作品,2件出自北京,另湖北、湖南、陕西、辽宁各1件。来自湖北的艺术伉俪唐小禾和程犁,以楚文化为融入点,以编钟乐舞为主题,创作出了陶版壁画《楚乐》。人物的舞姿,飞舞的长袖,顾盼的神态,都被作者赋予了与中华民族振奋精神互为呼应的新生命。以叶武林、阎振铎为团队创作的《受难者·反抗者》,刻画了数十个不同风格作家创作的近百个文学人物,把敦煌的壁画色彩、埃及的彩色浮雕、波普的影像叠加、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等已有形式中有用的部分,糅进画面,并采用丝网印、高浮雕等多种艺术手段加强视觉效果。由李福来、晏阳、李武、曹庆堂、周福先、韦尔申、付巍巍、李宪吾、孙兵、刘希倬等10位来自鲁迅美术学院专业画家共同完成的《淮海战役》,艺术家们运用全景画所特有的造型手段,将一个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瞬间,凝固在150多米长、18米高的画布上。中央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一代天骄》,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再现了宏伟的革命历史场景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壁画因其特性,因其尺幅,皆为合作作品。人数众多的团队则按1位计算。按此统计,共有10位作者及2个院校团队,即为12位作者。之中6位来自院校,2位来自美术院,2位来自画院,1位来自美协,1位来自电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值得注意的是,第九届全国美展中,没有设置壁画这一画种,因此无奖项。
漆画:
以独立画种身份登上美展舞台
1984年,漆画才以独立画种身份正式登上全国美展的舞台。在全国美展漆画获奖作品方面,福建漆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获奖总数最多、级别最高的省份。特别是在第七、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上,陈立德、苏国伟、汤志义等3人各斩获一枚金牌,充分展现了福建漆画的独特魅力。另2件——南艺设计学院苏凌副教授创作的漆画《春华秋实》、李永清副教授创作的漆画《永恒的记忆》分别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也展现了江苏漆画的实力。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在2010年,作为中国漆画“大本营”的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落户南艺,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江苏在漆画创作研究领域的成绩。6位漆画金奖作者中,4位来自院校,1位来自画院,1位来自工艺美术研究所。
陈立德的《皓月红烛》获得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第一枚全国美展漆画金奖,作者巧妙地利用磨漆效果,体现黑红交错的光的晃动感,以及背对月亮的逆光,渲染出特有的气氛和情绪。苏国伟年仅20岁,就凭借作品《花季》走上了第九届全国美展领奖台,成为全国美展历史上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苏凌、朱道平的《夏华秋实》,作品将水墨画自由灵动的点线趣味,融入大漆皱漆工艺,以厚薄不一的漆皱,表现荷花叶与梗的丰富肌理,再用蛋壳层层着花,磨出后妙趣天成,生动地呈现出江南夏秋之交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意趣。李永清的《永恒的记忆》,展示了一个有残碑卧地、岩石为碑的墓地,更有一枝插在石碑前方的木棍刺破地平线,树梢渐次染出鲜亮的黄色,直指红色苍穹。
综合:小画种淡出视野
全国美展在画种设置上,除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等传统艺术门类,还保留了属于“大众美术”的连环画、年画、插图、漫画、宣传画、招贴画等,力图体现中国美展的民间性与大众性。当然,这些艺术门类早已不再承载早期的宣教使命,而是变为一种博物馆化的艺术形式。这样,官方就以艺术类型学的形式合法地区分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巧妙地掩盖了艺术后面的知识谱系学与身份认同意义。
近年来,连环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度成了压箱底的记忆。但在30年前,它也红极一时,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连环画与油画持平,拿下了4 枚金奖。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再夺1枚,两届里共产生了5件金奖作品。其中院校作者占3位,美协、出版社各1位。按地域划分的话,北京2件,江苏1件,湖北1件,西藏1件。作者得奖时的平均年龄为33岁。
宣传画,在第十届美展未评出金奖作品,到了第十一届,更取消了这一画种的设置。历届来,共产生4件宣传画金奖作品,2件出自陕西西安美院教师,2件出自浙江嘉兴(1件为合作作品;共3位作者,2位为嘉兴日报社美编,1位为嘉兴印刷厂厂长)。可见在当时嘉兴已具备深厚创作实力的专业队伍,这或许也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展区放在嘉兴的原因之一。5位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5.6岁。
年画,总的来说,与现实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但与宣传画的境况相同,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未得到金奖,更在第十一届中被取消设置。历届来只产生了3件金奖作品,分布于四川、辽宁、江西三地。第六届美展中,年画金奖作品《敬爱的元帅》8人合作,因此总计有10位作者。从选送单位来看,之中4位来自出版社、3位来自院校、1位来自美协、1位来自群艺馆,另有1位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
漫画这一画种,仅在第七届收获一枚金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授予的第一块漫画金牌——杨昆原的《大买主》(以保护环境、爱护森林为主题),作者获奖时为37岁。
插图在第六届、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表现平平,未夺金奖。第七届、第九届、第十一届中各夺得1件插图金奖作品,2件来自北京,1件来自江苏。从作者选送单位来看,2位来自院校,1位来自画院。
至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才增设了动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共有2件作品获得金奖,分别是中国美院林超、苏夏的《小红军长征记》,南京艺术学院邵奇的《门神之捉鬼》。平均年龄为各画种中最小,仅27岁。
美展上的陶艺金奖作品共为2件。来自北京高峰的《故乡情组器之一——涌波》,在蓝色的陶器之上,细密的纹路如流水随风荡起连绵微波,呈现故乡水之绵延幽远的意境。另有一件表现抗击震灾的作品——来自江西孟福伟的《生死时速》,作品表现了灾难发生时,人们相互救助的求生本能与互助精神,尺度不大的陶艺,却营造出宏大的视角和悲壮的场面。
设计:
起步虽晚,战绩颇丰
自第九届起,全国美展增设“艺术设计展”,将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展区单列,展示发展成果。艺术设计虽“起步晚”,但“战绩”颇丰。历届的设计金奖作品共14件,与油画画种持平。其中13件来自院校,1件为设计研究院与院校的合作作品。可见,作为艺术性较强的设计力量,主要存在于高等艺术院校之中,社会上的大量设计师对于全国美展的参与热情不高,也足见在组织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艺术设计中的分项众多,服装设计、环艺设计、首饰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裘海索的服装设计作品《春天的故事》,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中西方文化相交融的现代美感,获得第九届美展金奖。第十届美展中,她凭借《寻凤·行凤·遁凤》,再次夺得金奖,也成为历届美展中唯一一位获得两次金奖的作者。吴海燕的服装设计作品《起承转合》,则展现了作者心目中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凌雅丽的《紫原戊彩》,麻绳在皮革与牛仔中穿行,玉石与金属在丝绸上起舞,设计师带着天马行空的异想,把玩这一切。
从地域上可以看出,这些金奖作品主要集中于美术专业院校的所在地,比如北京中央美院、浙江中国美院、广东广州美院及四川美院等。足见院校力量在全国美展设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从数据中得到明显体现:14件设计金奖作品中,北京5件、浙江3件、上海3件、广东2件、四川1件。
经济发展带动了设计进步,反过来,设计也促进经济的发展,两方面相辅相成。艺术设计在美展中的得奖数额,也表明了国家对于设计的重视程度。近年来,艺术设计迅猛发展,但在理论方面却没有被引起重视,在设计界甚至找不到一个与“美术家协会”同级的具有权威性的“设计家协会”,我们期待未来在这一块的建设与突破。
本稿根据多方公开出版物梳理、整合。部分公开数据有矛盾之处,一般取当时公开出版的权威刊物数据为准,数据归纳若有出入,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