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鉴藏

漫话“国展”作品的收藏价值

■朱浩云

  众所周知,作为艺术家,若是自己作品能入围全国美展无疑是相当荣耀的,尽管有的画家鄙视或是对此不屑一顾。但是由于“全国美展”是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是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级美展,为此有人将它称之为“国展”,自然这类国展会吸引众多艺术家关注,并力争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去参展。而事实证明,不少名家都是通过参加全国美展后一举成名,或是走红全国乃至海外。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会因藏家的关注和追捧而身价百倍。

  国展历史悠久

  艺术人才辈出

  早在民国时期,全国性美展就广受画家及藏家的关注,尽管那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但有关部门和艺术界仍不失时机地举办全国性的美展。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的全国美展共举办了3届,第一届是1929年4月10日至30日,在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努力下,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在上海国货路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举办并定名为“全国美展”的规模宏大的艺术展览,中外观众近10万人。展览不仅有书画、雕刻、建筑及工艺美术,也有金石、摄影;不仅有当代美术,也有古代的及外国的作品参展。据有关档案资料显示,蒋介石、谭延闿、林森、冯玉祥、孙科、宋子文、陈果夫、于右任、孔祥熙等,都受聘担任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名誉评判委员”。蔡元培、杨杏佛被聘为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张大千等被聘全国美展干事会员,足见当局对“全国性美术展览会”的重视。通过查阅作品名录发现,通过评审,入选作者549人,特邀作者342人,共2528件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其中,当代书画1231件,西画354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届美展作品都是可标价出售的。其中林风眠参展的5幅油画作品傲视群雄,全部售出,其中《静物》取得了全场最高价5000元。第二届全国美展1937年4月1日至4月23日在南京的国立戏剧音乐院(今江苏省人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陈列馆(今江苏省老美术馆)举行。被公认是民国时期最成功的一次全国美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从1949年7月北平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至今共举办了12届全国美展,这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每5年举办一次。主办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采取两个阶段办展的方式,先按画种分展区展出,然后在北京举办获奖及优秀作品展。组织委员会由名誉主任,正、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设“创作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3个子项。其中“创作奖”设金、银、铜、优秀4个分项。从第十一届美展开始,设立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美术奖”。与民国时期美展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展无论是规模、参展品种、数量等都不可与往日相比,以新中国第十一届美展为例,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水彩、粉画、漆画、年画、宣传画、插图、连环画、漫画、陶艺、艺术设计、动漫等先后在10个展区进行展览,盛况空前。可以说,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门类的艺术人才辈出,高手林立。如中国画有石鲁、黄胄、程十发、宋雨桂、周昌谷、冯大中、方增先等;油画有靳尚谊、詹建俊、陈逸飞、陈丹青等;连环画有贺友直、刘继卣、王叔晖、华三川等;宣传画有何孔德、刘春华等;漫画有华君武、方成等……

  美展获奖作品

  历来身价百倍

  在艺术市场上,凡在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都会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如陈逸飞的“文革”时期1971年至1972年创作的巨幅油画《红旗》,尺幅300×159厘米,曾参加全国美展,201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估价4500——6000万港元,上拍后,买家竞投踊跃,互不相让,最后被一买家以6283.6万元收入囊中,折合港币7964万港元,为陈逸飞作品第二高价。同年,陈衍宁创作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油画,不仅参加过全国美展,而且作为宣传画被多次印刷出版,不少人将印刷出版宣传画张贴在公共场所乃至家里,影响巨大,此作2005年被中国嘉德推出时,吸引了众多藏家竞购,结果以102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个价格在当时绝对是天价。同样,陈丹青1980年创作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尺幅并不大,为80×52厘米,由于此作为陈丹青代表之作,曾参加全国美展,2007年北京匡时推出此作给出800——1000万元的估价,结果上拍时很受藏家青睐,以3584万元成交,高出估价高2.5倍,轰动拍场。也许人们会认为陈逸飞、陈衍宁、陈丹青都是有很大知名度的画家,名望小的不一定会受追捧。但据笔者观察,只要是参展并能获奖的作品,不论名头大小,均很受市场欢迎。记得2000年天津画家贾广健的知名度并不高,他的作品《秋籁无声》在2000年嘉德拍卖会上以27.5万元成交。这个价格在当时对一个青年画家来说已经是很高了,而且创下了当时贾广健作品市场最高价。笔者查阅当时嘉德的介绍,获知该作在1992年参加过全国美展,并获得了银奖。由此可知,在市场上只要有参加过全国美展并获奖的,都能取得出人意料的理想价格。那么,为何此类国展作品很受市场欢迎,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国展作品数量很少,能流入民间市场的更少。从新中国成立后12届美展看,每届美展展出的作品数量不少,动辄都是数千件,但是能获奖毕竟是极少数,尤其是不少获奖的作品会被美术馆及一些文博机构收藏,能被作者自己保存的也很有限。所以,像1984年宋雨桂和冯大中合作的《苏醒》,全以宋元笔法绘就,有着极强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有评论家甚至认为,这件作品已逾越了写境层次,进入造境意识,苍茫大地、风吹草动,处处都是自然与心灵并生、物我为一的特殊艺术空间。当年《苏醒》参加全国美展一举夺得银奖(金奖空缺),后此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因此,私人藏家要收藏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2009年嘉德却推出了宋雨桂和冯大中合作的《苏醒二》,尽管不是获奖那件作品,但这件题材与获奖作品一样,且也是用宋元笔法绘就,上拍后很受藏家青睐,最后以168万元成交。市场一旦有题材内容、构图技法与国展获奖作品相仿的作品也能受到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二是能参加美展并获奖的作品,都是凝聚着艺术家大量心血,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平。新中国成立后12届美展基本都是5年1次,为了能参加全国美展冲击奖牌,许多画家苦心经营,动足脑筋,想尽办法,并施展自己全部本领,力求以最优、最好的作品参加美展。所以,这类作品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平,即使用“代表作”来形容也不为过。如陈丹青《西藏组画》,这是1980年陈丹青的7件研究生毕业创作在中央美院展出后外界给予的名称。这7件作品中,除了《牧羊人》最后定稿于北京外,其余全部在拉萨完成,可见陈丹青对这件作品精益求精。1980年首次展出后,影响遍及美术界及文化界,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和“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开启了1980年代中国油画的“生活流”和“乡土情”之先河,成为中国百年油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成为陈丹青的代表作。这件作品2007年拍出3584万元高价也就不足为奇。又如著名油画家詹建俊 1985年创作的肖像画《凌妮》,尺幅117×91厘米,画面人物刻画细腻,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之后,此作参加了199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百年肖像大展”,尽管不是全国美展,但此展规格也是最高的,代表了中国百年肖像画的最高成就。2012年当詹建俊的肖像画《凌妮》油画在北京保利露面时,吸引众多藏家的眼球,最后经过藏家们激烈竞争,以1023.5万元成交,创下了詹建俊作品的市场最高价。

  三是藏家若是能收藏参加过美展并获奖的作品,是一种品位、一种时尚。对藏家而言,收藏全国美展参展获奖作品,不仅是收藏了艺术家的代表作,而且从某种程度讲,这类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审美时尚,像“文革”时期陈逸飞的《红旗》、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等作品,“文革”“高、大、全”和“红、光、亮”形象在作品中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创作于改革开放不久的1980年,作品已摆脱了“文革”美术的“高、大、全”和“红、光、亮”的模式,并开始摆脱前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陈丹青以全新的视野审视美术创作,同样,宋雨桂和冯大中合作的《苏醒》也是如此,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在笔者看来,陈逸飞的《红旗》、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等作品主导了70年代的审美时尚,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宋雨桂和冯大中合作的《苏醒》引领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审美时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藏家收藏这类作品等于收藏了“一个时代”。

  综上,种种迹象已表明,收藏美展获奖作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不仅可以展示藏家的品位、荣耀,更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经典。


美术报 鉴藏 00017 漫话“国展”作品的收藏价值 2014-11-08 3682614 2 2014年1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