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品评

文章导航

与寿耀

■刘一闻

  我和黄寿耀的相识,大致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时,他还是一个廿来岁的小伙儿,说话慢语细声,一副腼腆的样子。但一看他带来的几页书作,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以后,我们的交往就没中断过。

  当时,我记得寿耀还在温州苍南文化馆谋事,具体工作想来应是负责书法那一块的吧。自幼敏慧喜好写字的他,少年时即受学于当地名宿萧耘春先生。入道既早,路径亦正,如是亦步亦趋累以时日,此后的情形或在意料之中。果不期然,刚过而立之年的黄寿耀,便以荣获浙省书坛最高奖“沙孟海奖”而一鸣惊人。当下业界,尤其是国内青年一代书家,知道他名声的,恐怕已不在少数。10年前,寿耀凭借自己的全面素质,来到省会杭州。如今,他以一名国家一级美术师之身,供职于浙江美术馆。

  倘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进入创作旺盛时期的黄寿耀可称幸运。藉此,我想言说的,恰恰是他早熟于同辈人的表现在书法一道上的禀赋和才情。这些年来,他当然是异常努力勤奋的,此中甘苦,想来外人很难知晓。想来所谓书法的练功,其实最是费力不见好和难显功效的事。往往是,即便操练有年,但只要认识上稍出偏离,便会生发差之毫厘远至千里的现象,最终结果几乎全是纸成堆,笔成冢,而终落狐禅。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皆不在少数。

  在认识传统和艺术实践上,寿耀显然是一路正脉的。尤其是多年来从不间断的摹古借鉴和体味领悟,使他十分明了书法创作的要隘所在。他对古来书家用笔之论向为关注,尤其对董思翁“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直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的述论,更是服膺之至心摹手追。纵观黄寿耀近年作品所呈现的笔体雅正合辙以及充满内蕴的个性特质,便可映照出他在创作上的鲜明观念和厚实积淀。如果把“书如其人”用在黄寿耀身上,我想是贴切的。

  说起来,人世间诸多行当,要想成就一份事业,自是千难万难困惑叠叠,更何况,吾辈所面对的,原本就是难定准格的具有抽象成份的传统书法艺术。换言之,书法本是一门“道可道非常道”的与修为相关的学问,如果缺乏一定天分条件,如果看不清此中妙谛的话,那么即便再发奋图强和再作宏远目标想,最终怕也成不了道内之人。看来,所谓写家和书家的区别,也正在于此罢。

  寿耀留给我的一直是一种讷于言敏于行的印象,他的习常举止,似乎让人感受不到他的与众不同。然而,当你一旦有机会与他处事,哪怕是一桩看来并不起眼的小事的时候,你便会发现他那不事张扬的个性所在。这种内在的成稳练达,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寿耀平素的足智多谋和从容不迫的另种高度。

  寿耀学弟正年轻,以他的为人为事、为学为艺的一贯作风和敬业之态,他的今后,确是值得人们期待的。


美术报 品评 00022 与寿耀 2015-01-03 3736935 2 2015年01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