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阅读

文章导航

十年的沉淀

《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

  十年的沉淀

  《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

  一部有关古代帛画的书稿,究竟要历经多少岁月的磨砺,恐怕是没有一个终极答案的,因为田野考古资料的日新月异,随时都有可能弥补或修正书中的论述或结论,这是美术考古的无奈,也是它的幸运。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锽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这本55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全书近800幅附图,更可谓是对古代帛画研究相关图像的一次大结集。该专著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的二等奖。

  该书的雏形是作者于200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当彼之时,长达38万言的论稿,曾得到王伯敏、任道斌两位老师的充分肯定。陈锽老师认为,论著的书写,付出的自然是大半青春,伴随的是春寒与秋清,但回顾这一路走来,心中油然而升的却是几分美好与感怀。想起十数年前,独自深入三湘、荆楚、齐鲁和川蜀等地考察时,一路风尘,一路收获。

  阅读过去,是每一位从事与考古和历史相关学科的学者都必须直面的课题。陈锽老师撰写此书期间,横跨考古与美术史两界,运用中国古代文献与文字、文学与神话、民族学与民俗学、甚至世界各文明古国间信仰观念与视觉图像的比较等方法,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研究实践。

  “时至今日,我也不认为这部书稿完美无瑕、尽善尽美,甚至其中的一些论述还远欠详备。很多时候,失落的东西是无法完好找回的,面对远古的只鳞片爪、遗物的孑然独存和图像的悄然无声,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做出自己的缀合、修复、推测与思考。但考古是无所不有的,在这纷繁庞杂的领域中,我们一定有困惑与未知。好在,本书的不少论述都是开放性的,有时还更像一种设问与对话,甚至一些答案的‘缺失’,也不失为一种姿态。毕竟,吾辈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笔者能做的也就是给读者一个走近古代帛画的机会,让您能沿着笔者帛画研究的心路历程,去寻觅可能获得的真知与灼见。”陈锽老师如是说。

  ——编者

  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陈锽教授的《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上、下)。初读这部大部头,沉甸甸的学术著作,从中感受到丰富的内容,解读众多的疑难问题,所经历的漫漫岁月,令人肃然。试作几点评议如下。

  专题研究

  ——宏观、微观并举

  《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是一部大部头有关中国帛画专题研究的力作。全书上、下两册,计550万余字篇幅,附图近800幅,体量恢宏。所谓宏观,指其时间段设定的中国古代,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宋金元,跨度数千年。空间不仅覆盖中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四川等省份,而且还将欧洲、美洲也纳入研究视野。就内容而言,中国礼制、丧葬制度、图腾文化、天文学,国外苏美尔文明、印度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等等,均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所谓微观,指研究从具体材料分析入手,通过对帛画中一些细微现象的观察与解读(诸如表现技法、蕴含寓意等),形成材料分析繁而不乱,问题提出与研究有序深入。如此,则给人以扎实可靠的感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科交叉

  ——涉猎诸学术难点

  虽然《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是一部帛画专题研究著作,但其中追踪学术信息涉及诸多学术领域。就学科而言,涉及美术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天文学、文字学、历史地理等。这需要作者汲取诸学科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每个学科而言,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局限性、学术前沿和学术难点。如考古学中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陶寺文化的“观象台”、青铜器上“人虎”母题、楚文化、字符“亚”形等等,都是本学科学者长期探索,逐步推进,至今仍未终结的学术疑难问题。对此,本书中均可展示依据新材料或学界新成果,提出作者的独到认识,这与作者谨慎待学、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言之有理

  ——说服力强

  诚如本书所言,“视觉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历史文献的断残与歧义,古典文学与现实世界间的真实与虚幻”,使本书的认识面临说服力的难度。然而本书力争立足材料,通过分析,提出认识,以求实的态度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比如,通过大量材料分析作出“中国远古是一个巫学发达的国度,巫学的产生以古老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神观为背景,它以整个宇宙为认识对象,反映了先民对无限宇宙执着的追求与探索”。指出楚帛书十二月神图是楚地对“四时”、四季和十二月神系统而完整的形象展示,其艺术图式结构对后世艺术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对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认识结构的概括抽象与均衡秩序,画面组织的严整统一与开合多变,内容疏密有致与气势的动静交融,物象造型的丰富线描和浓重敷彩,人物肖像的率意写形与精妙传神,成为汉初壁画布局的先导等认识,都是作者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材料的再分析与再解读所获得的朴实而具有高置信度的再认识。这样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帛画研究的前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写作规范

  ——兼具可读性

  本书写作规范,征引文献出处标注清晰,后附文献索引,有利于读者查验。这反映了作者良好的学术素质。既显示了学术界已取得的学术成就,也显示了作者对相关学术动态的了解状况。

  基于作者兼具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美术史、美学与文学等方面的学养,因此在对中国古代帛画作综合研究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学科自身的局限。比如考古学遗存,原本就具有残缺性,其物化特征又难以直接表现精神领域的信息。考古学研究的严谨性又限制了描述的活泼性。这些由于作者的多学科素养及知识的贯通,最终展示给读者的这部数百万字的大书,以材料详实、论证缜密、语言流畅、文字精美而集研究与鉴赏于一体。既以学术严谨确保具有说服力,又兼具生动活泼的可读性,做到了严肃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统一。

  学术示范

  ——向社会推出精品

  当今学界,不乏见大书,但好的大书不多,这是由学术本身需要积淀所决定的。《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前后积淀10余年,作者亲历研究所涉地域,实地考察,这是许多作者无法企及的。全书展示了作者以扎实的材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逐步提升研究从物到人的层面,最终推出具有学科推动意义的认识。

  这种以学术为尚,耐得寂寞,用10余年铸造学术精品的治学态度,对于当下学人如何对待学术树立了一个优秀的示范。这部著作因此在学术意义上堪称超越生命。

  ——李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 研究馆员)


美术报 阅读 00018 十年的沉淀 2015-01-03 美术报2015-01-0300002;美术报2015-01-0300003;3744524 2 2015年01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