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4版:展事

文章导航

名家评语

  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很高兴今天看到杨子江这么多作品,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从事工业美术设计的专业艺术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放下他对中国画的情节,光看这100多件作品,我就知道子江为绘画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劳动。对一个成长中的艺术家来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学养和对专业技艺的修炼是必不可少的,尤其从专研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走出来更不容易,因为中国美术史上历代的杰出画家,尤其是山水、花鸟画家,他们取得的杰出的成就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深入学习,但是要想在传统中打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但是我觉得子江在这一方面,他一头扎进传统,以一种非常虔诚和踏实的学习心态,从大量的山水花鸟中能看到他一步步地掌握了传统的技巧而且达到了相当的熟练的程度,不仅是他对中国画投入了精力,我觉得还是因为他很有悟性,他的绘画气息、山水画的气势、花鸟画的情趣,让我感觉到他在这方面对传统绘画的领悟。这是对一个从事传统绘画的继承创新的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我特别欣赏他的这批写生作品,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观众有一种近距离的感受,用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表达与我们似曾相识的山水花鸟的不同,就是因为他写生的个人体会、传统的技法和笔墨的艺术处理所取得的效果。当然,从子江的专业修炼来说,他达到了一个比较熟练的程度,尤其是他的花鸟画,他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境界,他的山水风格不同,但看得出在笔墨驾驭的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我希望他能把写生的作品,把生活的气息更多地揉入到他的山水、花鸟创作中。这样,我觉得传统的技艺经典加上现代的生活感受和与当代人距离更近的一种生活状态结合在一起,我相信在他未来的山水花鸟画创作中一定会别开生面。

  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子江原是山东轻工美校的教师,出于职业的需要他要去教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冲动是时时刻刻的,所以他在学习之余一直是在研修绘画、刻苦训练。毕业以后,他回到了淄博,继续当老师,后来我们有20多年没有联系,是前几年在青岛校友会才恢复联系。我才知道他调到了淄博画院,他在绘画的道路上走了很长的历程,他还给我看了他的画册,我深深感到他对母校的情感、也感受到他在绘画领域艰辛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当时我非常感慨,就邀请他来学校做展览,他很低调,说我只是来给老师再交一次作业。但是你来到他的展览,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非常低调、谦和的艺术家,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执着的学习和研究的精神我们也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他的画中有一种情趣、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能看出他师法古人、大师,绝不拘泥于古法。他的绘画体现了他对古法的理解、对生活的认知、对世界的感悟。我觉得他的绘画有一种新人文主义的艺术家风范,他的探索有很多独到之处,虽然他在笔法等各方面精通古韵,但是他的画还是给人一种独特的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我在他的绘画中也看到他在美术学院学习时对设计、写意的一种深刻的领悟,绘画里有很多美的形式的法则。作为老师、好朋友、学院领导,我相信他这次展览对我们美术学院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讨论的机会,对于我们追求艺术、追求梦想的学术是一次激励,非常感谢他。

  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

  小品画叫小品画,大品画为什么不叫大品画呢?因为它没法品。画一张,满满一墙,那叫人品,能品吗?中国画的高要求就在于品。三个口就在于众口,三生万物。现在大家都说群众看画,画就是给群众看的,画成小的才能品。我们看,《雪景寒林图》不就是大品吗、《清明上河图》不也是长品吗,画好了也能品,画不好就只能贴到那里糊墙、裱墙,因此画画要注意品字。既是品味,也是品格,没有格、画不了中国画。不读书,没有格。我给杨子江教的经典,就是读书、写字、画画,他学得非常好,做得非常好,别人要跟他学,也要努力读书学习。光想画画是画不好的,是走错了路的。汉代就有一个词,画饼充饥,是骗人的,画饼画得再好也不能充饥啊。因此把画画等于画东西,是一条最糟糕的害人的路,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去画东西,要让他去自由地画画,杨子江就是画画的。画出来画好了,再去画东西,把东西画成画,那就叫写生了。你坐在那里,对着山画山,那叫涂色,不叫写生。同学们要真正懂得读书写字以后,才能真的学会画画。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展览做得非常丰富是很不容易的,子江在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和进修过,他本身的基础很好,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中国书画、文人画的要领,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个人非常有心得,在画中非常好地融汇了所学的知识用于创作。我认为他比较好的方面就是重视写生,我看到很多写生的作品,又能够深入到生活里面去,深入到我们祖国的山水中,用他自己的一种能力把意向画出来,融汇出一种有他自己特色的画面,这种画面有别于过分脱离现实对象的、过分抽象的画,又能够很好地把生活的画面变成自己的画面。他的画面饱满丰富,用笔娴熟、大胆。他的小幅作品很精炼、精彩,气味浓厚。大幅作品手法娴熟,所以说他的能力是比较全面的。

  张志民(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先生)

  杨子江是毕业于清华美院、服务于山东的著名画家,这次回到母校办展览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也是我们山东美术界的一件大事。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一是过去教学过,所以他从学习到执教,他都是从学问的角度、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讲、下的功夫都是很大的。他的画展,对书法、对传统绘画的理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画如果失去了那种正宗的传统气息、文化因素,就失去了感染力。在杨子江的作品中,我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研究和继承,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近几年他也做了大量的写生,对生活的把握和传统的结合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

  子江兄的绘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在笔墨上有一种强烈的文人画气息,在当代的中国画当中,真正带有文人气息的画其实不太多。子江的画在用笔上特别讲究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我看到他的一些作品,不论山水还是花鸟,都是发自内心写上去的,这种笔墨观上升到一种超越、形之上的一种笔墨元素,这点值得我们从事中国画写意的人来静静思考。另外一点,子江兄的画非常全面,我以前以为他只注重花鸟画创作,今天看了展览,发现他的山水、花鸟等不同领域不仅是涉猎了,还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次展览中,我感受深的是他的花鸟小品,我认为这与子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班的深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导师是陈绶祥先生,陈先生是我的老师,所以他从陈先生那里学到很多中国画家所不具备的东西,就是十分注重笔墨的内养。我总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对中国画的真正的理解、甚至对中国画理解较深的中国画名家班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的、甚至对中国画有影响的大家,我想子江先生就是最突出的一位。他不但对我们同龄人有影响,他也影响了一大批后辈,这在中国画坛上都是可以见到的。所以说,为此我衷心祝愿子江兄这次画展圆满成功。


美术报 展事 00034 名家评语 2015-03-28 美术报2015-03-2800012 2 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