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沙鸿
池沙鸿 (浙江画院副院长) 人物画发展动力将来自中国画本身 近百年中国画发展最为广泛而深入的部分当属人物画。无论徐悲鸿以西学改良中国画的方向,还是浙派人物画立足中国传统笔墨根基吸收契氏素描为始的方向,乃至文革后的大融汇、大变革、大寻根,都在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国内学术界没有沉下心仔细整理而已。若有古人研究道与技、研究社会与艺术关系、梳理十八描、五笔七墨、皴法大成那样的精神,我们就不会身处中国画发展高峰,却固守文人艺术单一的思维,发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妄断了。 人物画今后的发展动力将来自中国画本身。因为人物画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当下中国画发展的短板。以我创作和辅导的体会,粗陋地以为其根本在于画家的艺术精神和绘画能力上。画是人画的,人的发展,是中国画发展的前提。 关于艺术精神,潘天寿、陆俨少等前辈将绘画功夫训练做出排序为“读书”、“写字”、“画画”、“其他”很有意味,中国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点出画家画从心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文更清晰地呈现出先贤的智慧和胸怀。 关于绘画能力,庄周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昭示“技进乎道”的道理。陆俨少要求他的山水画研究生上溯宋元。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人艺术兴起之前和之初,古人的绘画能力之强几乎是今世不逮的。西方绘画以写生为始,以具备画下所有物象的能力为基础。这个基础更是宋元以上古人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在文人艺术强势统治中国画坛后打了大折扣,并且影响到当今的中国画发展。今人非常“学术”地把所有画家规定在“人物”、“山水”和“花鸟”三个狭小的笼子。很多今人越来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