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4版:赏析

文章导航

西方古典雕塑经典作品

龙达尼尼
的圣殇

  西方古典雕塑经典作品

  龙达尼尼

  的圣殇

  ■中国美术学院 吴京颖

  米开朗基罗的《龙达尼尼的圣殇》(Rondanini Pieta)最初由米兰市艺术收藏机构所拥有,现存于米兰斯福萨堡(Storza Castle)。这座城堡在14世纪时由斯福萨伯爵作为城堡而建,后成为斯福萨家族的住所。该城堡已于1904年被改为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其中博物馆被分为应用艺术和乐曲博物馆、考古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几个区域。

  1956年,《龙达尼尼的圣殇》随着战后博物馆的重新开放而重归大众的视野。对于《龙达尼尼的圣殇》作品位置的摆放,博物馆也是思量再三。一方面希望能够让观者在参观时感受到作品的紧张不安,另一方面也希望观者能够近距离观察作品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最终,博物馆决定将《龙达尼尼的圣殇》单独摆放,用一堵深灰色墙面与其他作品分割开来,并由管理员一对一进行看管。除此之外,将《龙达尼尼的圣殇》放置于罗马祭坛之上,也是为了暗示它曾摆放在龙达尼尼家族的罗马式宫殿内,并正式为其取名为《龙达尼尼的圣殇》。

  这个作品在米开朗基罗的一生中堪称独一无二,尤其是因为他花费了数年雕刻这个作品。

  根据文献上记载,一直到米开朗基罗去世(1564年2月18日)的前几天,他还在用力敲击这个作品。1563年11月,也就是在他去世前几个月,在米开朗基罗给他的侄子寄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手不再听从我的使唤,从现在起,我要用别的方式去记录,我将要签上我的名字。”这似乎排除了他在去世之前依旧用双手雕刻《龙达尼尼的圣殇》的可能。然而,我们先将这个略微与其他言论有些不符的说法搁置一边。实际上,米开朗基罗将这个未完成的作品一直放置在家中,并且希望能够将它留给自己忠诚的仆人安东尼奥·弗朗西斯。这在他去世后一天,人们在清点他的家产时,发现存货清单中有所记载。《龙达尼尼的圣殇》就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样,外观可以看出前后雕刻了两次。这个作品大致从1552年左右开始制作,然而最初雕刻出来的样貌,我们只能从牛津大学保存下来的一些素描稿上找到。

  米开朗基罗最初的观念是去创作《卸下圣体》(Deposition),但之后他决定去创作另一个主题:抱着奄奄一息的耶稣的圣母玛丽。如今修改前的外观依旧在雕塑上清晰可见——耶稣打磨过的双腿,圣母脱离身体的右手与她不同神情的面部,他最初刻下的圣母的眼睛与鼻子,依旧可以在圣母头部的左边找到。显然,米开朗基罗已经完成了修改前的《龙达尼尼的圣殇》中耶稣的身体,而圣母的创作仅仅只是刚刚开始。

  在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在罗马发现了一尊未完成的耶稣雕像,并且认为这部分属于修改前的《龙达尼尼的圣殇》,因为这些碎片与《龙达尼尼的圣殇》完美地吻合。但是专家并不认为这是证明这个雕像原属于《龙达尼尼的圣殇》的充分证据。

  在1555年左右,米开朗基罗重新对这个雕塑做了结构上的修正,他计划重新雕刻《龙达尼尼的圣殇》。在第二版本的《龙达尼尼的圣殇》里,人物变得更加修长,并痛苦得紧紧拥抱着。随后,他去除了这组雕塑的部分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右腿被切断,米开朗基罗在此基础上做了数次的修改,并且在《龙达尼尼的圣殇》的底部刻上了铭文。

  在第二个版本中,米开朗基罗调节了已完成耶稣双腿的比例与位置,他也重新在圣母的右肩位置雕刻了耶稣的头部。第一次雕刻的右手臂被去除了,我们可以看到就在奄奄一息的耶稣身后,修改后的双臂取代了最初的手臂。

  第一次雕刻留下的残余手臂,常常被当作是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例子,这引起了现代艺术的关注,也更加诗意化地提升了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天才之作。倘若将这归于米开朗基罗的第二次雕刻,将这些碎片作为一个明确与简单的参考点,或许会变得更加现实。

  在西方最终《龙达尼尼的圣殇》可以被看作是“重写手稿”。在作品上添加了一个新的“文本”,部分地删除了最初的版本,并将第一次雕刻的部分当作“未完成”,且不可避免地一致认为这个作品最后是因为米开朗基罗的去世而中断。

  在米开朗基罗这89年的岁月中,他一共创作了4件有关“圣殇”主题的雕塑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龙达尼尼的圣殇》可以认为是米开朗基罗末期心灵的作品。米开朗基罗不再诉诸于故事,不再讲求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作品中修长的身形,只剩下玛利亚与耶稣,从背后的角度看这个作品,耶稣不再是沉重的下沉,似乎更像是背着母亲轻盈地上升。米开朗基罗精心用这样的表现手法,表现耶稣如何用他的精神,已然安慰玛利亚内心痛失孩子的悲伤。此时此刻的米开朗基罗更加专注于精神的救赎,一切的外形似乎都不再重要。他们的灵魂此刻相融,而生死也不再是界限。米开朗基罗雕刻的纹路清晰可见,似乎面对《龙达尼尼的圣殇》,我们依旧能听到他“咚、咚”的敲凿声。他曾在书信中提到自己的手不再听从他的使唤,如此说来,一定是对这个未完成作品的万般喜爱,他才决定在底部刻下自己的姓名。或许由于石头的不足,这个作品根本就无法完成。但从《龙达尼尼的圣殇》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关于米开朗基罗创作的特点与精神。

  对他的同时代人来说,他的确是“神圣的米开朗基罗”,而他也是进入瓦萨里传记《名人传》的惟一一个当时在世的人。瓦萨里认为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这一辉煌时代的绝对巅峰,他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领域的超凡能力,只能用“天才”这个词来形容,其他字眼都不 足以反映他傲视同侪的领袖地位。

  米开朗基罗对人体以及人体内在力量的热情歌颂显著可见,没有任何艺术家曾像米开朗基罗一样,始终让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显现出一种近于下意识的巨大感。除此之外,米开朗基罗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质——追求完美。对我们来说,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已经没有改善的余地,但他自己却从来不曾觉得满足。当然,别人的批评会让骄傲的米开朗基罗怒发冲冠,而他也曾在无数信件中表露对评论家和赞助人的不满,但他无休无止的创作试验却证明了他是一位始终感到目的地在前方的旅人。在未完成《龙达尼尼的圣殇》中,我们读到米开朗基罗一次次不懈地绘画草图,一次次在石头上雕凿出自己想要塑造出的造型。对他来说,作品似乎没有最终完成的时候,就连那些已经正式“完工”的作品,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米开朗基罗将如此深重的苦难注入进幽深的平静,在悲痛的背后,《龙达尼尼的圣殇》渗透出来的是收敛的张力与喷薄欲出的力量。哪怕是89岁的高龄,如此的精神也依旧未曾离他远去。


美术报 赏析 00064 龙达尼尼
的圣殇
2015-05-16 美术报2015-05-1600008;美术报2015-05-1600010;美术报2015-05-1600009;3878822 2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