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书法周刊

我们的规矩

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观察(一)

  5月中旬至今,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国展”)的评审一直是书坛热议的焦点和关注的中心。其实圈内人可能有所不知,本届“国展”还“惊动”中国文联高层领导的垂顾,评审之前,即有翔实的书面批示予以指导性意见,而页码厚达136页的《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指南》不仅在中国书协是第一次,在整个中国文联系统内,这也是第一次最为全面、完整、精细、详尽、严肃的评审指南,“适用于‘国展’评审工作的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观察员、媒体观察员、组织者及工作人员等”,从制度程序上尽最大可能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得以真正落实到位。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本届“国展”的讲纪律、守规矩、明责任、有担当,开创了风清气正、不敢“蠢蠢欲动”的史上最严的书法评审机制和风气,单凭这一点,中国书协已经交了一张可圈可点的答卷。

  4万多件投稿作品,累计长达半个月的评审、面试、抽检,基本是“三批次”的庞大评委班子以及前后超过百人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连轴转,“国展”评审终于尘埃落定。当参加过媒体观察的国内几家主要书法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写出了一篇篇有分量、有角度、有褒贬、有温度的体裁不一的报道文章时,那些活跃在书法网络上的“习惯性质疑”者和意见领袖总是不忘第一时间发表高论,其中的善意部分可以作为提醒主事者改进今后工作的参考,而其中的极端性恶意挑剔攻击的“带头大哥”,往往“立场鲜明”,拉出一个个“只问立场、不问对错”的舆论山头,利用书坛一部分人不明真相、不明因果的不满情绪,“鸡蛋里挑骨头”,仿佛不这样捣腾一下便不能证明他们的存在和“价值”。

  说实话,以一个唯一(外地)在初评、终评、面试以及“11届国展名家邀请展”人选提名都去北京现场的资深记者,我大概至少比场外的看客们更多一些对“国展”的发言权,即使我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

  第一,不需要再次唱赞歌,本届“国展”的评审属于历届“国展”最具有建设性的一届,她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很多都是先河之举,特别是第8届“国展”以来,本届“国展”的干净程度有目共睹,我不敢保证她百分之一百的纯净,但在中国书协的核心的确做到了问心无愧的干净,同样是中国书协的一班人马,核心干净了,要想污染扩大面积也难。问题是,要长久地保持整体和核心都干干净净,恐怕还得有更崎岖的路要走。此外,“国展”动真格干净评审、规范评审、“三公”评审了,地方、民间的评审难道不应该以此作榜样吗?“国展”的评委,由于中国书协驻会领导层面不直接参与,差不多都由地方书协诸侯、要员担任,如果他们在地方养成“不讲卫生”的毛病不加克服,难免把不干净的细菌不自觉地带入,那又该怎么办?的确有极个别地方评委不适应如此严厉、“没有自由”的评审,所以大环境干净才是核心区域环境干净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否则,“书法蓝”便会被雾霾侵袭。

  第二,“国展”评审的结果,即入展获奖名单“成色”如何牵动书坛的方方面面。在寻找“负面新闻”无果的情况下,从入展获奖名单里寻找有隙可乘的“新大陆”自然成为首选。没错,任何一届“国展”的主体都是由评委评审出来的(除了前面两届),衡量一届“国展”水平高低当然得看作品,而作品是人书写创作的,人的因素又决定了书法的“一切”,包括书法展览。由于种种原因,本届“国展”的实力派作者(集中在中青年一端)投稿人数大为减少,在中国书协,全国各地方书协、行业书协海量宣传发动、突击辅导授课的“幸福时光”里,实力派作者的纷纷离场使得“国展”评选大为逊色。其实,根据我的观察,只要近十年来非常活跃的实力派作者认真创作、踊跃投稿,绝大多数都能入展,获奖榜单上肯定有他们响亮的名字。可惜,相当数量的实力派作者“不负责任”地“退隐江湖”连累了“国展”评审结果质量的“优等”,说得严重点,甚至造成了对“国展”评审资源的浪费。艺术评选(奖),与体育赛事评选(奖)不相似处在于她可以不受年龄局限永远参与,老中青三代集体登台拼竞争。出于畏得畏失的心理和“倚老卖老”的态度,那些本来没有理由不参加的“选手”缺席,评委们徒呼“看不见出跳的作品”,还能有什么办法?运气给了本届“国展”的投稿者,即使他们可能会或正在遭受骂名,他们是幸运者这一点不用怀疑。如果他们中间有人知道自己是“矮子里找长子”找的,就不会沾沾自喜而自当努力加餐饭地勇猛精进了。依遵现有游戏规则,他们是合理合法的胜出者,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第三,评审的顶层设计既然有序有效,除了“原材料”先天性缺陷的原因,评委的原因有没有导致评审结果出现可允许范围的偏差呢?有的。“可允许范围的偏差”是较客气的说法,说白了,水平参差不齐的评委手上的电子投票器客观上会影响一个作者、一件作品的命运。尽管本届“国展”评审已有针对性的紧箍咒避免评委眼光(或公信)问题发生“冤案”,而根本上是很难彻底杜绝的(好在绝大多数评委主观没有看走眼的“恶意”)。必须承认,关于评委的话题展开来谈会是一个复杂的痛苦的得罪人的话题,仅有“他律”的纪律,没有“自律”的自省,评委水平再高也完全可能发生“差错”。相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评委,“年轻”的一代评委不是书法水平的问题,而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正像投稿作者为什么来参展的问题,也是做人的问题,纯粹为了名利和职称需要,那搞书法真是背离了书法的“初心”。本届“国展”,中国书协花大力气真刀实弹“捉拿”住了20多个“枪手”代劳嫌疑的作者(包括获奖提名作者),评委的功劳大大的,其辛苦程度亦非同一般。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陈洪武“国展”评审开始前特别强调“规矩”的重要性。“盗亦有道”,不讲规矩的时代是一个悲哀的时代。法制社会首先是一个讲规矩、懂规矩的社会,“不有规矩,何成方圆”。书法界不是净土,还她净土之身,我们要学习范冰冰、李晨在他们的微博上秀恩爱,晒标题“我们”的合影照片一样:“我们”一起净身,“我们”才是相爱相亲的“我们”。

  书法事业是不见外的“我们”的,她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有了一些问题就抛弃她、谩骂她、攻击她、“强奸”她。“我们”的事,书协、作者、媒体、看客、“敌视”者、理论家,谁也别想逃避责任。

  “我们”在一起,“我们”讲规矩,“我们”才有明天。


美术报 书法周刊 00026 我们的规矩 2015-06-27 3925413 2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