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陈履生微言

  廖静文的贡献

  接二连三,美术界的噩耗不断,刚送走邹佩珠先生和闵力生先生,2015年6月16日晚,廖静文先生又溘然长逝,享年92岁的廖先生在徐悲鸿先生去世后执着地弘扬徐先生的艺术,从青年到老年。身为纪念馆的馆长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兢兢业业;她作为徐先生的代表团结门生弟子,延续了徐先生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在新中国的发展。

  廖静文与国博

  廖静文先生积极支持国博的各项工作,她为国博西大厅“愚公移山”巨型浮雕的建设给予支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新馆开馆后,2011年3月26日上午出席了三大家展览的开幕式,2012年7月9日出席了国博百年庆典;此后又出席了陈之佛作品的捐赠仪式;最后一次来国博是2014年8月20日,出席了任梦璋展览的开幕式。

  廖静文的不易

  廖静文先生30岁时,徐悲鸿先生去世,想想她此后的62年真是不容易。作为失去丈夫的女人只有深深的爱和坚强的信念才有可能坚守在自己的怀念之中。实际上她和徐先生生活在一起只有8年的时间,从第一次见到徐先生算起也只有14年的时间,因此,可以看出徐先生的魅力足以征服她,这也是她之所以能够坚守一生的原因。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共识

  为保护文化遗产而设立“文化遗产日”已经第10个年头,可是,仍然屡屡发生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这基本上可以说明“文化遗产日”的影响还局限在业界的范围内,没有在公众中形成共识,因此,保护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当代的利益高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上。核心问题是缺少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对文化的尊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自身就是一分遗产,这份遗产在20世纪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从没有节制的拆迁,到树立以新为时尚的当代价值观,这都从传承这一根本上切断了与后世的联系。因此,在缺少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的现实中,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就成为问题。

  文化遗产与社会的尊重

  文化遗产有许多具体的指向,具体到捏个糖人、剪个剪纸等等手工艺。所以,在谈到保护的时候往往是这些具体的内容遮蔽掉更为重要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意义,因此,所谓的保护也仅仅是唤醒人们对濒临失传绝技的关注,实际上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后继无人的核心是缺少社会的尊重,而社会价值观导引了后继者的选择。

  手艺与价值观导向

  过去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所以,农村里的成年人都要学一门手艺,没有手艺的人是被瞧不起的。现在的新农村有了生活保障,即使是荒年也是衣食无忧。成年人进城务工,农村里还真的没有去学打铁和其他手艺的,学了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离乡背井成为潮流,做生意、炒股票、无手艺赚钱才是能人,这就是价值观导向。


美术报 时评 00003 陈履生微言 2015-06-27 3926024 2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