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评论

辑萃

站在艺术的立场

关于“当代艺术”
的争论

  最近河清就民生银行开新馆张扬美式“当代艺术”一事,写了一篇长文来批评,引来各方争议。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林木在《中国书画报》2015年第59期中指出,批评河清中有一种重要倾向需要特别分析一下,即认为河清的观点落后,照他们看来,河清指责的“当代艺术”是一种先进的、代表人类艺术前进方向的、全球化或泛人类普适性的艺术倾向。批评是站在“世界文明的普遍主义进程”和“世界的未来性”“先进性”立场上,有种强悍的道义力量。那么,如此的底气和力量又到底来自何种理论制高点?原来,底气来自国人熟之又熟运用自如的历史进化论。林木认为,这里不去讨论普通历史如何分段进化,艺术史18世纪前也不论,就从18世纪始,也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这阶段进化从来就没包括过中国,这标准也从来只在西方)。当然,如此种史观是正确的,人家站在“历史发展前进方向”上,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螳臂挡车的河清你还不低头认错?——但是,万一,这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呢?林木指出,随着生物进化论的被批评,熵理论对物质运动非规律性的发现,波普尔从逻辑学角度对历史规律论的批判,汤因比对寻找历史规律无奈的感慨,历史学家钱穆、黄仁宇们对我国社会阶段论的否定,历史已被描述为人们在其遇到的既定条件下的偶然的创造。对错误史观的修正当然就可以剥夺“世界文明的普遍主义进程”“世界的未来性”“先进性”等自以为得道的道义底气。如果根本就没有此种历史规律,那么,这种连西方人都普遍讨厌的“当代艺术”(去过西方的人都知道这种现象),凭什么要因上述莫须有的“先进性”规律而强迫东方的中国人去认可?

  另外,林木又换了一个角度,从艺术自身的立场讨论了美式“当代艺术”的问题。

  艺术的产生本来就是艺术创作者用自己熟悉(也包括周围的人群熟悉)的手法表达自己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感情特定体验的方式。不论西方的艺术产生于游戏产生于情感表现,中国的产生于缘情言志之说,道理都一样。情感与体验及其表达愿望都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表达的方式也是特定的,是自我个体和群体熟悉的,否则,我们不会有愿望去表达,也没有办法去表达,表达了也没法被人接受。个人的方式是个性,群体的方式以大小计则是民族性与地域性。如果是这样,东方的中国人为什么非要以纽约的美国人的观念及其表达方式为标准, 难道我自己的感情还得由美国标准去规定?再说白一些,当我或笑或哭之前,还得想想,美国标准的笑或哭的样式是怎么样,否则连笑或哭都不能随意?

  选自《中国书画报》2015年第59期


美术报 评论 00018 站在艺术的立场 2015-08-29 3992386 2 2015年08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