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陈履生微言

  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世界上最好理解的一个命题。马云最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因为他“以人民为中心”,所以才有了众多人民的支持;因为有了众多人民的支持,才成全了马云。可是,在文艺界如何理解和认识,如何把理解和认识落实到实践之中,还是个问题。

  “人民”是多元的

  “人民”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其多层次的构成,其中有经济的、文化的、地域的、民族的、需求的等众多的不同,如此,就难以用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去面对。而不同阶层的需要有人民有着不同的追求,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那么,就很难调和其中的矛盾。与经济不同的是,在文化艺术方面,“人民”的特性是一个多元的存在。

  “中心”需要权威话语

  面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多元存在,美术创作如何“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样的创作才能算得上“以人民为中心”。当然,这是主流话语中的问题,也是体制内所要探讨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当下无序的批评状态中建构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体系,显然,这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权威话语。

  心中要有人民

  很长时间以来,作为对大一统样式的反拨,美术创作的观念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所谓的合乎本体的创作是张扬个人的风格和审美的立场,因此,审美的小众化缩小了人民的范畴。这有可能产生很好的作品或伟大的作品,但,家家如此,确实没有了广大的人民。而人民的期待也确实与这种个人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距离。

  人民的期待

  人民的期待与诉求也很复杂。人民期待的不是一哄而起,不是轰轰烈烈,不是风起云涌,不是形象和面子,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反映时代的创造、忠实于人民的理想,与人民一起为后世留下在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杰出的艺术作品。因此,人民不希望看到肆意的炒作,人民不希望看到千人一面,人民也不希望那种利己主义的商业追求。

  学习梵高和八大

  事实上人民中存在着许多能够打动人的生活内容,存在着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温情。创作的个人化与审美的公共性之间或许存在着矛盾,但能够调和矛盾的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史中的大师,即使像梵高和八大这样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创作,他们也在一个大众的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得到了历史的检验,这是值得研究的。

  不要贴标签、做样子

  “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不是简单认知中的上山下乡,也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走马观花。这是一种理念和信念,是持之以恒和一以贯之,不是运动,也不是跟风。“以人民为中心”需要生活,需要情感,需要方法,需要技巧。所以,不是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种力量将艺术家哄下基层,不是到基层中去贴标签、做样子。

  还是要说文化自觉

  “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是一种文化自觉。它有可能像抗战时期那样受到社会的激发,也有可能是和平时期得到社会需求的支撑,可是,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中,理论形态与现实状况往往难以统一到一个概念之中。只有假以时日,文艺家们通过实践获得像马云那样的认知,才有可能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艺术成就的根基。


美术报 时评 00003 陈履生微言 2015-10-24 4048349 2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