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时尚消遣,何必以艺术的名义

文/徐佳和(上海)

  一个在纽约、伦敦走红的大型艺术装置作品移师上海某民营美术馆后,观众的热情多多地体现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拍照片上,一时间“雨中即景”刷了屏。

  在上海展出的占地150平方米的“雨屋”比美国MoMA和英国巴比肯中心的展区要大了一半, 如果足够幸运,没有遭遇到技术故障,顺利地踏入雨屋,行走间,场内3D摄像头会捕捉人物信息,将图像信号转换成的控制信号可操控“雨”的分布,使雨滴而不至于落在观者身上,也就是说,观者行至何处,雨便在何处而止,给人以雨滴在躲着人一般的错觉。这一段时间内,参与者能够有一种操控自然现象的快感,颠覆了普通人类的平常生活经验。

  技术的发展会带来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里发出的慨叹,它把艺术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在消遣中接受,这在所有艺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注目。但是,技术并不等于艺术。没有精神内容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作品——即使我们刻意将其称作作品,实际上它也只能止步于时尚消费项目范畴,一种城里人玩儿的时尚游戏而已。

  若“雨屋”不是高高打着“艺术”的旗号,而直接挑明时尚游戏或消遣的实质,排3个小时队,花费150块钱,体验10分钟,你还认为值得吗?要知道,在伦敦去“雨屋”淋一场雨,可是免费的。

  选自2015年9月30日《东方早报》


美术报 评论 00016 时尚消遣,何必以艺术的名义 2015-10-31 4053144 2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