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深读

有胸怀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兼谈心态对书法人之影响

  一个人在书法上能否取得较高成就和获得相应社会声誉,除了艺术功力和学问功底是否扎实之外,能否有广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也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词,叫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讲的是只要志存高远,心胸宽广,才能拥有广阔的人生舞台。而反之则人生之路会越走越狭窄。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深深感到,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是懂得尊重人、团结人的。他们绝不损人利己,唯我独尊。而有的人,心胸狭隘,时刻以投机的心态和盘算的手段对待人和事,这样的人,即便侥幸获得“成功”,但毕竟难以行之久远,大多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书法界也是如此,有的人时常会犯有一种毛病,那就是自视甚高,目无他人。不懂得尊重对方的劳动成果。同样在一起玩书法,当面说对方好话,背后说人家坏话,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写得好,只有自己是书法家,别人都是匠人,甚至狗屁不是。自己如此这般,还指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这不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吗?常言道,我敬人人,人人敬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很朴素的道理,口头上都能说得出来,可就是在实际当中不能践行。比如某某人,人品极坏,口碑极差,但其官瘾却很大,虚荣心极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某市书协当个副主席,换届选举,大家都不再选他,眼看要名落孙山,书协主席因碍于同在一个单位供职,为了不使其过于难堪,就提议让其继续留任,大家碍于主席之情面,也就不再计较。但此人不但不知悔改,而且还变本加厉,暗中大讲主席和其他人的坏话,如此货色,岂不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无耻之徒?!以至于一起聚会,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同坐一桌,即便是拥有再多的头衔和荣誉,也一样活得非常失败。

  有的人,人家当众拿着自己的作品,向他请教,虽说是请对方多提批评意见,但在具体操作起来,话还是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可太过于直白和露骨。适当地讲究讲话的艺术性,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可有的人偏不,你让我批评,我就是真的批评,说你这一笔也不对,那一笔也不对,根本还没入门,甚至说人家学书法几乎毫无希望。以至于弄得人家在众人面前面红耳赤,下不了台。

  事实上,有的书法爱好者,人家对书法也仅是爱好而已,修身养性,为自己找点事干,弄点精神寄托,如此而已。对这样的人,还是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特别是那些退休老干部,一大把年纪了,字虽然没写好,但人家通过练习书法,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晚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们就没必要再以书法家的要求来对人家严加苛责了。赞美几句,让老人家兴高兴,岂不更好?!

  其实,那些普通书法爱好者,人家即便写得再不好,但也是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能爱好书法,毕竟是好事,还是要尊重人家的劳动,尽可能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好的建议甚至是批评意见要提,但要讲究艺术性,一是看两人的关系如何,二是要分场合。好的建议当众提出也无妨,但批评意见最好还是私下里讲,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要让人家易于接受。毕竟大家都不是沈尹默,面对陈独秀“其俗在骨”的尖锐批评也能欣然接受。

  书法界还有一种恶俗,那就是对领导干部特别“宽容”,领导的字写得再不好,围观者也会拍肿了巴掌为其喝彩叫好。有的甚至在当面达到了阿谀奉承的程度,而在背地里又把人家的字说得狗屁不是。对领导干部予以尊重自然没错,但还不至于非得去阿谀奉承,不惜肉麻。夸奖对方也要尽可能自然一些,不能毫无来由地处处叫好。很多领导干部之所以书法水平一直提不高,也是周围人阿谀奉承的结果。大家都叫好,人家还真以为自己写得好,就不再追求进步,一直被谎言蒙在鼓里。就像“皇帝的新装”,如果无人说破,本来光着屁股,人家还一直以为自己是穿着最美的衣服的。事实上,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人格上尊重对方,在书法上要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才是对同道好友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不计功利,心胸开阔的体现。

  有的人,平日里你来我往,称兄道弟。他出了成绩,喜不自胜,理所当然,希望大家都来给他喝彩叫好。你不出成绩则罢,你一旦出了成绩,他就浑身不自在、不舒服,当面祝贺,背后贬损,显得极其奸猾而不实在。

  有的人,给展览投了稿,如果入展获奖了,就奔走相告,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说此次展览如何如何权威,如何如何公正;而一旦落选,则要么说自己根本没有投稿,要么说评选不公,而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找找原因。如此等等,心态极差。

  有的人写批评文章毫不留情,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平心而论,书法界非常需要公允客观,实事求是甚至是尖锐犀利的批评文章。但前提是不能随意攻击批评对象的人格,不能随意对人家的人格尊严进行肆意的污蔑和攻击。批评贵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像医生手中的“手术刀”,根本目的是使其恢复健康,而不是置人于死地。艺术批评绝不是“文革”时期的大批判稿,栽赃陷害,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

  当下网络上就有一些人,动机十分不纯,为了招人眼球,不惜说一些过头话,批评人家作品的同时,对作者本人也是迎头痛击,毫不留情。事实上,这样的批评文章,非但起不到劝导作者,促进艺术发展之目的,还会破坏团结,制造不良气氛。对他人进行口诛笔伐,要看具体对象,要实事求是。艺术批评不是阶级斗争,为了打倒对方,不惜无限上纲。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一分为二,就事论事。他字写不好,不一定人很坏。社会上有很多人品很好的人,但就是写不好字。这也很正常。毕竟不是以书取仕的科举时代了。而人很坏,就不一定字写得差。比如蔡京、秦桧、郑孝胥、汪精卫之流,书法水平都是不赖的。

  古人讲的“书如其人”,那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有的人甚至是官员,有可能一生当中做了很多亏心事,但人家城府深,表面文章做得好,一辈子没出什么大事,平稳着陆,死了之后,对其盖棺论定,那悼词上也是给了充分肯定的。而有的人,即便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一次犯了错误,成为了人生的污点,晚节不保,从此失势,于是,墙倒众人推,也就会给人们留下一个不光彩的印象。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当然,我们推重书如其人,书法好,人品也高,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以此来作为对书法人的一种普遍要求,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不容置喙。

  其实,在我看来,书法批评包括所有艺术门类的批评,绝不是把人搞倒,而是成人之美。批评使人进步,批评使人清醒,善意的批评也好,尖锐犀利的批评也罢,只要不搞人身攻击,只要做到实事求是,本着公正无私的原则,都是有利无害的。作为批评者,要心术正,用心良苦;作为被批评者,也要有容纳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和气度。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己感觉不到,别人提个醒,终是好事,不必大惊小怪,对人怀有敌意。当然,批评者假如能够做到“忠言不逆耳”则更好,说明其进谏和批评的艺术性很高,更能易于为对方接受,更能达到批评之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书法人要心胸宽广,心态正确,要抱着成人之美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坏人坏事不在此列)。要懂得在成就对方的同时成就自我。你能支持多少人赞美多少人鼓舞多少人团结多少人,你才能得到多少人对你的支持、赞美和鼓舞。有十个人说你的好话,就会有上百人说你的好话,有上百人说你的好话,就会有上千人说你的好话。一传十,十传百,你的威信就会逐步树立起来,个人形象也就会逐渐高大起来,艺术之路和人生之路也就会越走越宽广。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必然会恶名远扬,落得个孤立无援甚至是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悟得其中之深意者,则善莫大焉!


美术报 深读 00021 有胸怀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2015-11-07 4059717 2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