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一)
书法与国学
■陈振濂
陈振濂: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一)
书法与国学
■陈振濂
国学是学术中核心的核心。孔孟老庄,都是从有中国汉语文字之后的第一代称得上“学”的标志性成果,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我们今天所有浩如烟海的文字文学史学哲学的著作论文,其实都根源于几千年前的国学。
这些孔孟老庄直到王充、朱熹、王阳明、曾国藩以下可以称得上“国学”的内容,是怎样代代承传几千年不坠的?靠的就是汉字书籍这个载体。而汉字书籍这个载体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文字书写其后才是印刷。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文明初开,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类意识:实用的文字书写与审美的艺术书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天有清晰的独立的书法艺术概念之后,习惯于把过去从彩陶刻划到甲金文到竹木简牍到石刻碑碣的实用书写,也作为今天书法艺术整体历史的一个前奏与组成部分,于是有本来在学理上很难成立的甲骨文书法云云。以此类推,孔孟老庄的“国学”作为文本的表达形式,既然是釆用文字文献的手写方式,倘若有实物存世,那它比甲骨文更有资格成为书法“作品”;即使这是个不那么严谨的概念定位也罢。
这就是书法与“国学”联姻的先天优势。同为书画一体的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就不具备。中国画在时间上要后起近两千年,而且也没有形式载体语汇上的优势:比如它的图像有涵意指示但没有准确的语义传递,这些都表明,利用绘画图像(即使是具象)也无法直接对应到“国学”。相比之下,在诸艺术门类中,书法与“国学”才是一对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孪生兄弟。“国学”靠书法传播;书法靠“国学”逐渐成为艺术形式。
这就是我选择2015书法专场拍卖的主题的第一个理由:它们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同进同退、同生同灭。
至于盛世,毋庸赘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大背景。收藏拍卖从1992年开始起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超过亿元时代,收藏进入大众时代,万众痴迷,风起云涌,又借助于十余年的重倡“国学”,从清末民初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打倒孔家店” 、“废除汉字”、“白话文运动”,我们看到的都是“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的趋向,其价值观是崇洋媚外式的向西方学习以夷为师,月亮也是外国的圆。我们贫穷落后愚昧,西方文明先进,我们事事不如人;书法不如油画、戏曲不如话剧,土地主的马褂布鞋不如资本家的西装领带锃亮的皮鞋;砚台毛笔不如钢笔;难记难写的单体汉字不如26个字母的English……这种情况,在民国以前是英美法日,在解放后是苏联,虽然政治理念截然相反,但作为“西学”榜样而“东渐”供我们仿效学习尊奉,却是一样的。它都是洋人的“西”而非我们中国的“东”。但在近30年,由大乱到大治的中国走向大复兴,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形成了世界性的“中国热”,中国开始从别人眼中亦步亦趋的小学生角色迅速转换成为引领发展创造历史的导师角色。日新月异、国富民强,毋庸置疑的“盛世”,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反复在脑子里转悠的沿习久远的概念:盛世收藏。
盛世收藏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书法却最引人注目。因为过去书法是不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即使古代书法收藏,也多取其名人字画或古玩的概念,当代健在的书家写毛笔字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意识(而只是写一幅字);自然就并无拍卖交易的机会与渠道。而且,书法界在十几年前还没有建立起艺术品拍卖、交易的管道,低端的随手写字送人作为礼品是普遍的现象,大家习以为常,而以平方尺计酬的正常艺术品市场行为却会被批为“见钱眼开利欲熏心”,这即是说:与古人入市卖画的理所当然相比,书法究竟是文化传播行为还是艺术行为商品交易行为?其实是暧昧不清的。这种情况,正在近年获得大大改观。书法家们开始依托画廊、拍卖行等中介机构,明码标价,买卖交易,与其他同类艺术品交易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取得同等资格,而且即使仅仅经营销售书法作品同样可以风生水起,风头十足——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中国,丰衣足食、温饱无虞尚是奢望,买书画观赏收藏几乎不具备可能性。即使有余力买,也是买画不买书法,所谓“好字不如烂画”的俗语即从此而来。大部分人认为,书法一挥而就,太容易,若不是名人字画或古董,基本上没有收藏价值,更不具备绘画那样从造型、色彩、体积、光线那样丰富的观赏性。故而少有人买书法作品尤其是当代作品了。但在现在,老百姓腰包里钱多了,收藏意识建立起来了,投资方向也多了。收藏书法作品明码标价忽然成了一种时尚而开风气之先,可以说:盛世的到来已经使中国画收藏锦上添花,频频出彩;而盛世的出现又雪中送炭,无意中开拓、拯救了书法收藏,使传统艺术门类又多了一个其实十分重要的门类品种。正因为有了新的书法收藏,于是才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作为一个收藏大类,书法的线条点画空间固然有魅力,但在今天争奇斗艳的展厅文化时代,与绘画的丰富表现相比,终究缺少社会大众意义上的吸引力。为加强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书法开始拓展自己,形式之黑白分明已是如此,无法更改;改成彩色就不是书法了;那么内容文字应该是绘画及雕塑工艺建筑等各种视觉艺术均不具备的另一艺术创作语汇要素。我们之不赞成当下书法界忽略文字内容含义而提倡“阅读书法”,其理由即在于此。
由“阅读书法”(即使千篇一律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追溯其根源,它的文字、语词诸单元及其背后无比庞大的思想内容,不都集中在中华民族文明第一代文明体系象征的“国学”吗?
至此,提出书法与“国学”命题的必要性,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关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