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二)
社会发展与“国学”的必要性
——书法的责任
■刘思懿
陈振濂: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二)
社会发展与“国学”的必要性
——书法的责任
■刘思懿
读了浙江美术传媒拍卖组织的《盛世“国学”》系列稿之第一篇陈振濓老师亲自写的《书法与“国学”》一文,颇有些新想法。如陈老师所述,书法与“国学”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法依托文字而存其形,“国学”依托文字而存其义。前者走向艺术;后者走向学术。所以以“国学”为主题办书法专题拍卖展,是集二成一,正得其所在。
书法家与其他艺术家相比,在其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特别责任?有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之?这首先要看我们书法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大背景。自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以来,以夷为师、变法维新,到民国时的“崇洋媚外”,再到建国后的以苏联老大哥之“洋”为尊奉;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洋风频吹直指美日……我们看到的是横贯一百多年的唯洋是尚。中国人看自己,是土豪:土医生、土博士、土专家、土菜、土布、土豪……其中隐含着的,是一种自鄙自抑的卑微和歉抑。除了极少数反弹激烈者典型如清末义和团文革时的红卫兵之类,大部分都是崇洋媚外的价值取向。并以洋为科技进步、文明教养、社会先进、法治公正的代名词,尽管事实上并不如此。而伴随而至的,则是对本土文化毫不犹豫、不分主次轻重的严厉批判,如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如文革时的“评法批儒”,如改革开放后的“传统文化无用论”,等等等等。可谓是波澜起伏,永无消歇,贯穿其中的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我们已有的文化积累不适应于今天这个突飞猛进的求新求变的时代,必须改造我们自己以迎合外来文化,从而跻身强国之林。基于这样的目标:在中国当下几十年来,会英语比中文高出一头,在跨国公司工作地位高于国企更高于民企,电脑操作键盘的拼写胜于笔画书写,在行文中夹杂英文字母缩略语或单词则是时尚耍酷的表现。甚至从民国初还有汉字罗马字化、汉字拉丁化,直到近几十年来的汉字拼音化的激烈的“革命”姿态与立场。很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依凭于汉字的国学是遭受灭顶之灾,依凭于汉字的书法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儿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经济腾飞,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有自信,我们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强,我们越来越觉得不必抱着一个事事不如人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的态度去对待世界,而且靠近了看,还发现世界尤其是西洋文明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盲点——其实民国前辈早已有所洞察,无非是他们当时民贫国弱生不逢时而已。那么在今天,国家走向富强,物质条件丰富之后,我们不更应该以一种客观的、学术的视角与立场,对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进行重新解读与定位尤其是我们擅长的文化领域:具体到文字、国学、书法的内容再作一番重新认识?陈振濂老师的盛世“国学”书法专场拍卖的策划思路,和他在全国人大两会期间连续3年提交汉字议案的独特举措一样,应该放在这样一个社会文明转换大背景中去考察与检验,才能体味出其此时此地“出招”的真正意图。
2015年美术传媒拍卖的陈振濂书法公益专场拍卖会,秉承“学术引领拍卖”2013确定的宗旨,也沿着“我书即文献”——“文化史收藏”2014的专业创意,但并未满足于原有的业绩,停留在两年以来的理念上原地踏步不思进取,而是不断推进,把一个原来立足于书法与收藏拍卖专业视角如“学术”,“我书”,“文献”,“收藏”等等,推向近代以来社会文明和中西文化角色百年互换的大立场,从而使“国学”这样的带有深刻时代烙印、历史烙印与文明、思想烙印的新概念,在书法和艺术品交易拍卖领域里走向前台、闪亮登场,这是本次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为陈振濂老师《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专场公益拍卖会所作主题策划之最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