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3版:拍卖

陈振濂: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五)

“国学”融入书法:国家文化战略

  陈振濂: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五)

  “国学”融入书法:国家文化战略

  ■孟相雨

  讨论今年2015陈振濂老师的“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公益专场拍卖的策划思路,结合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特殊身份,我想可以从配合国家文化战略、提升书法地位的角度来入手,这不是故作姿态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分析结果。

  书法本来在传统文人眼中,只是“一技耳”!我们常常引用杨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作为自嘲的依据,引是引得不对,但这么多年引下来大家习以为常,也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写文章是“雕虫小技”,所用的书法写字更是“一技”而已。除了痴迷于笔墨挥洒的小群体以外,在整个社会运行的大格局中,它实在是算不得一回事的。

  即使在文艺领域中,书法也只能忝列末座。检陈振濂老师自己著作《现代中国书法史》,美术家协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0年。在文联大家庭取得合法的艺术身份,书法晚了整整30年。美术专科学校在上世纪初即有之,而书法专科院校教育直到独立书法学院迄今还未见踪影。又足足晚了百年。以此推之,书法更见出其“一技耳”的尴尬处境来,如果再加上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初几场“书法是不是艺术”的争论,更是令人迷茫不已:连“艺术”身份都确定不了,还有什么可置喙的空间?

  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委屈了书法。只会写字技巧,以抄古诗文为生计,一不通文史,二不明艺理,在“技术”“艺术”“学术”三种能力中只熟悉第一种“技术”,这样的状态凭什么不让别人看你是“雕虫小技”?展览厅或作品集里几百件作品重复雷同千篇一律而不自知还自得其乐自诩个人风格,在艺术感觉与想象力创造力方面显示出非常贫弱;至于在文辞内容方面只会抄录古诗文,而且还经常抄漏、抄讹、错行、错别字、繁简体误换、标点句逗点错……在文史文辞方面更是捉襟见肘,错误百出而不自知,这样的书法艺术,怎么可能受人尊重?

  即使不考虑书法和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的落差,书法从“一技耳”上升为“一艺耳”(就这个目标还要花费大量的观念、思维、形式与技法方面的转换与自省自变的努力,还不是一蹴而就的)已经不是可以随便达到的阶段,但它与社会文化发展节奏的落差更大,进入主流文化并成为重要构成要素(领域)的可能性更小:它始终只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一技耳”的存在,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抄抄写写唐诗宋词让受众赏心悦目的写字式书法,即使自称艺术,又有多少含金量?

  近百年历史中,也不是没有书法家试图改变书法这种无足轻重地位的尝试,比如民国时的写蒋公语录,文革时的写毛主席语录和鲁迅诗文,以及在书法界提倡写白话文写简体字点标点符号竖起变横起的“革命”姿态,都曾经在一个短时间内吸引了部分希望改变书法社会地位的书法家们。但由于方向选择有问题,一则过于急功近利,随着政治风向改朝换代瞬息万变,最后都无果而终。二则过于釆取实用立场,只盯着书写文字内容做文章而不变其“怎么写”的更关键环节,所以终究不脱乎皮相与肤浅。但近年来的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国梦,打造中国软实力等等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与对“国学”在国家层面上的大推广,给予书法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与“国学”在汉字层面上具有先天血缘关系的书法,仍然可能借助于“国学”的盛起而争取到巨大的施展空间。它的优势是在于:第一,“国学”讲究修齐治平、忠孝节义、君臣父子、礼义廉耻……与每个个体的人的衣食住行休戚相关,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休闲赏玩意义上的唐诗宋词汉文章。相比之下,它更具有助人伦成教化的社会功用,从老年到儿童,每个人都需要它,就构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接受基础,这比同为艺术出于爱好的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的受众面大出几百倍,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书法的无穷魅力与传播优势。第二,与今天的大国振兴国策相匹配,为推广“国学”提供多样化的传播效果,也使书法家从“一技耳”的习惯与被人不屑的处境,急剧转换、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执行者;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比如在欧洲的孔子学院,学书法本身就是“国学”,但书法又为孔孟老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国学”内容,提供几千年一贯之的承载与展现的物质平台与技术手段。这样的双重收益,怎么能不令书法家们激动万分?

  咨询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大致了解到这次“札记·盛世国学之于书法”的拍卖组群,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一组中堂作品,书写“国学”的耳熟能详的相关格言警语,出自《论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典籍;第二部分是一组斗方形式,描述与评论目前我们理解的“国学”基本体系,从经史子集到代表人物以及一些思想课题,有许多还反映了陈振濂老师提示的在今天仍有讨论余地的疑难未决话题。第三部分是一组观赏性的对联匾额,取大字与多书体如篆隶,体现书法在介入“国学”时可以选择的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视觉上展现新意和变化多端,强调观赏效果。第四部分是一套手札小品,曰《国学二十札》。分两个版块,1是关于国学的一些系列学术随想,2是分列文史哲的“国学”最经典的典籍介绍与评论。据陈振濂老师说,他认为要传播“国学”,必须要不断出新,计划把这套《国学二十札》印刷制作成丝绸围巾,既可日常使用,又可随时随地展开阅读,可谓是贴身的流动“国学”读本,对于普及“国学”这一国家大战略,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此看书法的重要性,我们还会因为它担当的使命是“一技耳”甚至是“一艺耳”吗?

  ——作为国家战略的书法!


美术报 拍卖 00063 “国学”融入书法:国家文化战略 2015-11-07 美术报2015-11-0700015;美术报2015-11-0700016;美术报2015-11-0700017;4044091 2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