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画
柴门送客图
■赵启斌 朱同
中国历代人物画
柴门送客图
■赵启斌 朱同
周臣,明代画家。生年不详,主要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字舜卿,号东村,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早年随同郡陈暹学画,山水上溯两宋诸家,规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夏圭,深得李唐、刘松年神髓,笔法严整,构图稳健。周臣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画史认为他可与“浙派”领袖戴进并肩。“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亦曾向其学画,其画风对唐寅、仇英绘画格调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博物院所藏周臣《柴门送客图》亦为周臣存世的代表作之一,是以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的重要绘画作品。此图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南邻》诗意创作而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绕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诗中最后一句“相对柴门月色新”,即为此件绘画作品所要表现的诗眼所在。将诗人流露出来的精神情调通过图像的转换,非常自如地表述出了高隐之士怀道抱真、追求宁静淡泊生活的精神情怀。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柴门”与“朱门”相对,是一般平民百姓的代名词。当然,“柴门”也不仅为一般百姓的指代性称谓,而且也往往具有“隐逸”的象征意义,即具有隐士的指代性称谓,这一意象一再成为诗人所乐意表达的精神意象,如孟浩然《送张子容进士赴举》中“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的诗句,即是此意。历代诗词中一再出现隐逸士人“柴门送客”这一典型意象,表明“柴门”所蕴涵的浓郁的隐逸意象已经成为士人栖息的精神家园。周臣《柴门送客图》即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南邻》诗中“相送柴门月色新”的诗意创作而成的“高士送客图”、“隐士话别图”,表达出作者追求高洁淡泊的隐逸生活的情感基调,希望藉以超脱现实对心灵的压迫,这也是那一时期士人整体精神意象的呈现。周臣将追求精神超越、试图在隐逸的精神氛围中完成自我圆融的精神意象通过图像表达出来,很容易引起当时士人内心深刻的共鸣与感触。在图像中,诗境、画意共同融通,画家通过自己的形象释读,打破了诗、画的界限,创造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
《柴门送客图》作松风云水之下,主、客正于柴门外作揖而别,溪湾中一小船正要起行,尾随客人的童子肩挑琴书行李随行,柴门茅屋中的女主人正亲自收拾客人离去后凌乱的生活用具,这都非常形象地点出了画家所要表达的隐逸旨趣。如果是仕宦之家、贵族之家,是不可能由女主人亲自收拾生活用具的,随行的侍从也不仅仅为一随行的小童。也只有隐逸的士人,才具有这样的生活场景的出现,朴素而又典雅,淡泊高尚而又亲切真实。画面近处则作一郁茂的古松,古松躯干盘曲,枝叶繁茂,苍苔满布,松下露出茅屋一角,柴篱筚户,屋前小道通向河边,一轮皓月挂于树梢之上。这一系列物象的出现,形象地描绘出了离别来临时的气氛。无论幽隐之家如何有着感人的亲和魅力,但暮色已经来临,幽静的夜晚时光即将到来,主客无论如何的感情深厚,但分别已不容再往后推托,客人即使想再多留片刻,主人也不能加以挽留了,由于考虑到客人还要上路,不得不作揖依依惜别。傍岸的小舟即将起航,大家都处于离别的情绪之中,似乎连松树、茅舍都有点依依不舍,但船夫却在船头熟睡,直至客人即将登船都未醒来,置身事外,好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从兹也可看出主客会聚、晤谈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致于船夫不得不于酣眠中打发等待的无聊时光,以等待起航时刻的到来。一紧一松,亦紧紧抓住了“柴门送客”这一主题。船夫的睡眠看似与送别无关,看似置身事外,但却比描绘船夫整装待发情形更具有感人的魅力,从一个侧面更加烘托出主、客相别的感人离绪。无情更见深情,从这一小小细节的处理,也可见画家处理情节的匠心独运,不愧为经典之作。
《柴门送客图》全幅用笔粗、细兼具,深得南宋人的精髓,笔墨雄放劲挺,率意挥洒而简洁秀整,不见凌乱粗野之势,已然呈现出中、晚明以来笔墨写意的风貌。坡石皴法豪放刚劲,如乱柴铺地,笔法生动,气度景然,此笔法同松针的细秀劲挺、流水纹的峭利明秀形成鲜明的对比,用笔娴熟,气韵贯畅自然。松针则花青烘染,愈见暮色来临夜月到来之际淡雅明秀的氛围。而以胡椒点远近杂树,通过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变化,则将远近景致统一起来,营造出远近不同的空间感受。月色、风声就在这寂静而充满生机的空间中弥散开来,为“柴门送客”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柴门送客图》前景部分,作者不惜浓墨大笔,对松根附近以及对岸坡石以水墨极力烘染,用笔之浓郁,几不见底色。但重墨之中仍然层次分明,笔墨苍嫩深秀,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以此几块重墨奠定住用笔的基调,同时也刻画出远近不同的空间感,拉开了近景与中景的距离,这一处理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确为神来之笔。近景芦苇及流水的描绘,亦见匠心,流水波纹虽然寥寥几笔,但水势的荡漾、流动以及风声似乎都传递出来。芦苇于水边伏岸摇曳,似乎有风声正飘然而过,更见云水流动的情致。水气、暮色中清冷的空气以及流水、月光在不经意间突然都呈现出来,在画面中交织、升腾,增添了月夜的清凉,似乎水光、夜色、月影正扑面而来,给“柴门送客”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在这夜色宁静的氛围中,客人、主人与作者、观者都融浸于如许的水气、夜色迷蒙之中了。
全幅作品构图严密而有空间距离之感,是为本图最为明显的特征。而用笔率意放纵,水墨苍劲,清润淡雅而不失闲旷,则是在南宋、元代水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新的笔墨体验,这一笔墨上的新路对于明清水墨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看,戴进、沈周、周臣、唐寅、仇英等人的出现,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浙派画家开辟出来的绘画基础上,吴门画派的画家继续向前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柴门送客图》,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文人泼墨写意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本图上有作者题跋:“东村周臣”及鉴藏印多枚。松树干上署:“东村周臣。”并钤:“舜卿”、“鹅场散人”朱文两方印。另有:“锡山华氏碧梧青层珍藏”、“客齐鉴藏”收藏章两方,曾经多位著名收藏家收藏,是一幅流传有绪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