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向李可染致敬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上个月刚刚去过徐州李可染艺术馆(故居),看到张挂的基本都是复制品,其中李可染的一些写生稿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徐州近100年来,出过许多有名的书画家,到底什么原因没研究过,但和它地理上兼居南北,文化视野的可进可退或许有点关系吧。

  嘉德秋拍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达1.84亿(含佣金),一夜之间红遍中国,这幅荣宝斋40年前花80元收进的3.1平方尺的“小画”,整整翻了200万倍出手,不轰动是说不过去的。据相关介绍,1962年至1964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变体画”,每件均如蜜汁红方,壮丽浪漫,精彩纷呈,是火红年代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创作的一段传奇。它是政治题材,把政治题材处理得如此艺术,且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变色”,非常非常不容易。事实上,不止一个李可染,潘天寿、钱松喦、傅抱石、石鲁、周昌谷等等一批才情并茂的天才画家,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确画出了大量夺人眼球的“新新”中国画,绝不矫情,绝对忠诚地、热烈地投入中国画的合时创变运动。在物质条件完全不富足的情形下,获取了精神宝库的大丰收,正是精神底蕴深厚的支撑,使得艺术作品的含金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愈加增多。而且,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中国画创作缺乏代表作的问题,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不是一个问题。“主题”创作本质上也是一种命题创作,能够画好“踏花归来马蹄香”、“十里青蛙出流泉”的画家一定能够画好“主题”创作。现今画坛过于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画家产生不了代表作的根本要害在于画家基本没有使命感,有的甚至有点颓废,沉缅于奢华浮浪,自言自语,好像很清高很超然的样子,骨子里仍然是世俗圆滑,没有节操的。难怪有人要批评:现在书画家的生活讲究什么茶道、酒道、花道、琴道、棋道、食道,看看我们的上世纪中期书画前辈的文房,寒碜得很,哪一个是满足了“道道”再画出了好画的?分明是花架子的虚伪一套今天变身成时髦,害人不浅哪!

  “不要盯着那与己无关的高价,再高,也是一个数字,不可数的还有天文数字。多看看与己相关的艺术吧,这才是自己的。虽然未能拥有物权,可是,你可以获得物权之外的艺术享受。可染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就是艺术的精神,这是大家能够分享的重要遗产”(陈履生),生活中的李可染待人很好,胆子很小,与他笔底厚重宽博气象的山水截然相反,艺术上他极力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希望“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两者不可偏废,其所透露的信息是一个艺术家如果只掌握技术层面的本领,不懂得思考思想和敢作敢为,就不能在艺术创造上有大的突破开拓,胆魂不存,徒具皮相何用?走进宝藏,迷途忘返,不能携宝而归,又何所得也?李可染还是中国画写生派的主力干将,他的光与影的画风与其说是秉承于西画启迪,不若说是受到大自然法则的恩赐,最关键的是视笔墨为中国画生命的文人画核心价值观在李可染那里坚挺地守着。

  结合着李可染的书法实践再回过头去看李可染的绘画,我们会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说金石气,比如说浓浓的诗性,“师牛堂”师承的难道不是地道中国画传统精华?3.1平方尺拍出1.84亿(本金1.6亿),每平方尺折合人民币5000多万元,怪吓人,于是,联想到中国画大画创作,是越大越值钱?我个人的看法,当代中国画大画创作,尤其是入“美展”的不少大画作品,真是有垃圾作品的嫌疑。和壁画不同,中国画从来不以大自居、以大自宝、以大唬世,到了非大不可的时候,守住中国画笔墨精良、意境饱满的底线更是不许动摇的。《万山红遍》大胆使用高级的内库朱砂颜料,大面积一红到底告诉我们,中国画讲究笔墨精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好的原材料,对创作有利。一红到底表面上看是政治题材内容的需要,客观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的大红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照,即纯色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灵活高明运用,也会给中国画变革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花鸟画中的“朱竹”早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红(朱砂)与黑(墨汁)”交响的《万山红遍》视觉感受异常现代,这也就是今天赏读之际备感亲切的原因。中国西部山水画创作倘能多多借鉴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的创作思维和方法,或许会事半功倍。“干渴”的西部山水难以套用江南温润山水的画法,否则,永远逃脱不掉“江南调”的影响和限制。

  “不是精神的下跪,就是身体的跳楼(哈姆雷特)”,太需要精神支柱的当下欣遇《万山红遍》的红火,撇开商业因素,李可染把我们“尽染”得热血沸腾——向李可染致敬!


美术报 时评 00003 向李可染致敬 2015-11-21 4076818 2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