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艺术大师扎堆进商场展出
文/傅军(上海)
文/傅军(上海)
很多民营商业机构今年开始扎堆举办各种名义的所谓大师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端艺术特展目前正在呈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展览“撞车”现象、作品“真伪”之争、展示场地狭小、布展不够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无遗,亟待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
首先是展览题材的同质化,“撞车与扎堆”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民营商业机构似乎都将目光瞄准那些有限的具有广泛知名度和话题性的大师资源,却严重忽略了观众的审美期许。试想,再怎样牛的艺术大师怎能经得起如此的轮番轰炸?
其次,非专业展览场地办展的局限与不足,严重影响观展效果与心理体验。自“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之后,越来越多的高端艺术特展选择在一些商业综合体内举办。对于民营资本来说,选择商场的优势显而易见:不需要支付场租,也无票房的分成。所以,节约场地费用,等于是最大程度地节约了成本,这是为何今年这么多高端艺术特展频频选择商场作为落脚地的根本原因。
当然,除了节约成本,商场交通便捷,还能与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带来一定人气,但商场作为非专业展览场地,承接高端艺术特展的局限与不足不言而喻。场地的空间高度就常常不能满足作品展示的要求。再比如购票、等待、入场、疏散等空间的严重不足。商场的性质,决定了不会像专业场馆那样去作展览方面的考虑与设计。除此之外,灯光配置、运输通道、恒温恒湿、辅助设施等等都明显捉襟见肘。想要主办一场成功的高端艺术特展,除了艺术大师本身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之外,更多的将依靠展览的创意和展示的效果这两大更为本质关键的因素。
选自2015年10月30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