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微言
博特罗在中国
时尚界流行的是瘦子,艺术圈吃香的是胖子——这是“博特罗在中国”的展览所引发的大众话题。为何一位哥伦比亚的画家能够得以横行世界,所谓的国际化、世界性在他身上的体现,说明了越是哥伦比亚的越是世界的。博特罗代表了哥伦比亚,他是哥伦比亚的骄傲。所以,第一夫人和文化部长等专程来北京参加了开幕式。
哥伦比亚现象
哥伦比亚的国土面积与内蒙古相当,人口4600万,比辽宁省略少。可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就以其《百年孤独》(1967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现在的博特罗是健在的享誉全球的画家,其影响之广可以从中国首次展览的开幕盛况中看出。一个在世界上不是很强的国家,何以有影响世界的国际性艺术家。
寻找中国的博特罗
有些事情是没法比的,但有些事情又不得不比。如果在中国找一位像博特罗那样的国宝级的画家可能是困难的,或许是因为中国太大,人才太多。然而,在太多的人才中如果找不出一位或几位享誉世界的画家,那也能说明另外一些问题。毫无疑问,今日中国的强大,需要强大的当代文化,如果没有,很难成为真正的强国。
在艺术上塑造自己
中国人对于哥伦比亚的了解甚微,媒体上大都是说毒品的问题。显然,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如果博特罗为了迎合世界上一些人对于他的祖国的仇恨,而去表现社会问题中的诸如毒品等问题,或者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国家的政敌,那么,首先他的国家就不会承认他。博特罗只是把人画得超级胖而已,在艺术上塑造自己。
博特罗的世界
博特罗的世界是哥伦比亚的。他那丰满的形象无损于国家和人民,相反让人们看到了属于他的国家的文化魅力。他的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植根于自己生活的土壤上,因此,即使是演绎经典作品,也把自己心中的哥伦比亚糅进其中。因此在他的现实与魔幻之中,幽默的特质所表现出的艺术,成为这个世界中所需要的图像和符号。
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绘画
中国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可是,难以从正面影响国际艺术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显然,今天没有必要讨论是否要被国际社会承认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互联互通,需要中国的艺术能够在“国际化”的语境中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像博特罗那样。政府的协力是必须的,可是完全依赖政府那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需要艺术自身的力量。
如何“走出去”
政府号召“走出去”,如果尽在一些国家的边边角角的地方做一些展览,或在中国文化中心内自拉自唱,很难在国际社会中推出像博特罗那样的名家。走出去就要进大舞台,进大博物馆,按照通行的惯例,而不是亮相式的出现,也不是弄一批华侨造势而显现展览的成功。说到底,艺术的状况很重要,没有过硬的进了博物馆也白搭。
谁说绘画死亡了
关于绘画的当代发展,在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今天,有人认为传统的绘画已经穷途末路,已经死亡了。博特罗的当红似乎是一个有力的回击。确实,自毕加索之后,绘画的传统意义好像不复存在,可是,博特罗的绘画是最接近传统意义的。这说明绘画在当代的发展还存有可能,还有社会期待,需要用智慧之灯点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