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艺事

高情逸趣——简评王西京的人物画

  江月何年初照人 作品尺寸:191×177cm

  同志仍需努力 作品尺寸:196×180cm

  公车上书 作品尺寸:300×600cm

  潇潇枫叶映青山 作品尺寸:68×68cm

  万壑树声满 作品尺寸:68×68cm

  王西京简介

  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王西京在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和“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是我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孔维克简介

  祖籍曲阜。为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其作品屡屡在全国及国际性重要展示活动中获奖,并经常在国内大型专业学术刊物中作专题介绍,被新闻媒体跟踪采访,获得全国权威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代表作有《公车上书》、《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等。孔维克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画院院长。

  史文集简介

  字历久,号梅庵。1962年5月生于陕西省宝鸡市,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深圳印社副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深圳市宝安区文联副主席,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宝安画院名誉院长,第五届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宝安区政协常委。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并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及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另有作品被河南翰园、宋林、河北获鹿、陕西东湖等碑林勒石收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书法报》、《深圳特区报》、《美术观察》、《炎黄子孙》等多家媒体曾对其书画篆刻作专题报道。

  高情逸趣——简评王西京的人物画

  2005年11月19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西安中国画院成立20周年晋京作品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目睹了他久负盛名的人物画代表作《远去的足音》。最近,我又浏览了他的画集和邵大箴、刘龙庭、贾方舟诸家的评论,对他的人物画创作比以前了解得深入了一步。

  王西京是名副其实的西安画家。他1946年生于西安,从早年在西安学画到1985年创办西安中国画院担任院长以来,一直以西安作为艺术活动的基地。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文化古都之一。王西京从小触目皆是秦砖汉瓦唐三彩,他临摹过唐代名家绘画和墓室壁画,又爱读古文、唐诗和画论,这种文化熏陶自然形成了他追慕大唐气象的古典文化情结。他说:“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我们一代人对真正的中国古典传统并不曾真实地领略和掌握过,因此我们距传统不是太近,而是太远。”(王西京《向古典致意》)出于追慕大唐气象的古典文化情结,他的人物画浸透了古都西安特别是唐代长安的传统文化精神气息。同时,西安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王西京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他从早期学习西画入手,后来专攻中国人物画,既熟悉西画的写实造型,又精通中国画的写意笔墨,在他的人物画中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在一起,并寻求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此外,更重要的是,王西京是当代中国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敏感的画家,他的人物画也自觉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如果脱离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仅仅追求纯粹的自我表现,则难以唤起当代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鸣。实际上,王西京的人物画创作题材和风格,正是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他不仅继承了古典绘画的传统,而且继承了现代“长安画派”的传统。

  王西京的人物画大体可分为两类题材、两种风格。一类是重大历史题材,包括历史人物肖像,一类是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前一类题材以写实风格为主,后一类题材以写意风格为主。这似乎已成为共识。有的评论家认为,王西京意识到西画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的写意笔墨的矛盾,所以他对待两类题材分别采用了写实与写意两种风格。我认为,他的两类题材虽然明显呈现两种风格,但他处理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回避,而是适度地调和。在他侧重写实造型的人物画中也多少带有写意的因素,在他侧重写意笔墨的人物画中也多少带有写实的成分。有时他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得相当巧妙,不露痕迹。王西京早在1991年就在西安主持召开过“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组织举办过“意象艺术国际水墨画展”。也许,意象正是他调和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之间的矛盾的切入点、出发点和归宿。

  王西京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包括历史人物肖像的人物画,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创作的。1984年他创作的历史画《远去的足音》,通过1898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刘光第为维新变法而牺牲的悲壮场面,歌颂为中国的改革事业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在作品问世当时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今天仍有着精神震撼的力度。戊戌六君子纪念碑雕塑般的造型,可能借鉴了罗丹的雕塑名作《加来义民》。加来义民最后获得特赦,戊戌六君子全部杀身成仁。因此殉难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王西京塑造的戊戌六君子的悲剧形象,姿势、动作和表情更显得高贵、庄重而悲愤。在基本写实的人物造型中,画家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力,笔墨不仅服从造型,而且强化造型,尤其是笔道粗硬的轮廓线、类似斧劈皴的山石皴法和大面积渲染的墨色,增加了人物形象的凝重感和雕塑感。画面的留白、题跋和几片血红的枫叶,也烘托着壮烈的悲剧氛围。王西京后来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画《鲁迅》、《陈毅诗意》、《春潮》等,在基本写实的人物造型中更加突出了笔墨虚实变化的写意韵味。其中《陈毅诗意》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得尤为出色,成功地塑造了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坚如磐石、高风亮节的诗意形象。这已经不是纯写实人物,而应该属于意象人物。

  王西京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的人物画,主要是顺应了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当代中国画回归古典文化传统精神的趋势,也更适宜于抒发画家心灵深处追慕大唐气象的高情逸趣。王西京创作这类题材作品的主导观念,是回归儒雅高贵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精神,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古典文化“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化”。“贵族文化指它典型属于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是这些精神贵族们自己心灵的产物。”(《向古典致意》)这种观念令人联想起唐代书画史家张彦远的论断:“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历代名画记》)王西京认同以文人士大夫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而他又认为“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王西京认同的文人士大夫的“贵族文化”主要还是指唐代文化。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王西京力图站在唐代长安文化的高峰上俯瞰历代绘画,他从文人画传统中汲取了儒雅高贵的气质、含蓄隽永的意境和恣纵放逸的笔墨,摒弃了晚期文人画柔弱衰颓的流弊。他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的人物画,虽然采用了传统文人画逸笔草草的写意笔墨,但也隐约透露出高华典丽的大唐风韵。王西京这类题材作品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是意象化的或者是程式化的。他笔下的贵妃仕女仿佛是从唐代绘画中脱胎而出,只不过造型更为简洁,即使在醉态中仍不失雍容华贵。王西京擅长白描线条,早期创作过大量线描连环画和插图,出版过《中国线描人物画技法研究》。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纯熟地驾驭线描的才能,经常运用简练、纤细而劲爽的白描式淡墨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而以浓淡相间的水墨渲染或泼墨描绘景物。有些画面的景物描绘,吸收了写实绘画的远近明暗层次空间的处理,深化了意境的表现。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家,王西京同时表现两类题材其实并不矛盾。中国古代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往往既有现实关怀,又有浪漫情怀。唐代诗人白居易既写过《秦中吟》,又写过《长恨歌》。现代作家鲁迅既写过《阿Q正传》,又曾经搜集素材准备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王西京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人物画,更多给人以精神的震撼;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题材的人物画,更多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需要精神的震撼,又需要审美的愉悦。而根据近年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需要精神的震撼。

  人物画家的使命

  上世纪80年代,我接到一个青年学子的来函,他寄来一宗绘画作品的照片让我指导。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值国门初开,西方的新观念、新图式像潮水般地涌来,各种思想、观点异常活跃,许多画家在自己以往成熟的绘画习惯模式中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不知何去何从。我欣喜地看到还有一些年青人却在敏锐地接受着新鲜事物,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有着天然的承接,很好地接受着中西两个文化系统的信息,并进行着有效的整合、消化、吸纳,以自己聪慧的理解,画出了当时感到全新的一种感觉,那些画虽然有些雅嫩,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年青人充满艺术活力的希望。孔维克就是这个青年探索群体中的一位。那时他的代表性作品《沐》参加了1985年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这个展览是“85新潮”的前奏,是当时带有官方性质的最具包容性、开放性的展览。这幅画以硕大的金灿灿的黄色太阳、交错流转的装饰横线为背景,映照着两个骑单车少女的背影奔向耀眼的未来。作品中的太阳及旋律所形成的圆和曲线既具有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感,其造型和笔墨的处理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意味。作品的阳光、旋律、寓意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一时全国各大媒体或在封面、或在重要的位置都刊登过这幅画。当时许多人不一定记得作者是谁,但对这幅画肯定会很有印象,我也是这时才对上号的,我还记得回了封信,说我不擅长题字但为了予以鼓励给他题了一帧展名。2003年12月中国美协在北京召开第六届中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在理事会上我们成了“同桌”,他自我介绍说是孔维克,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美术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潮、撞击、探索、思考,走过了一个有趣而值得回味的过程。当我们今天面对世界美术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沉下心来,把传统的文脉延续到当代的语境中,让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姿态。我欣喜地在孔维克的画中也看到了他立足当代去理解传统、阐述传统的优秀表现。无论是他的古典人物系列、孔子文化系列还是乡土情怀系列作品,其独具特色的作品风格,不仅在画面形式感的探索及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上都有着强烈 个性化的印记,且在作品的人文内涵及审美境界的拓展上也有着深层次的挖掘,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我一直倡导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要不断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写生。去年在香港参加“第三届当代中国画高峰论坛”时,孔维克送我一本刚出版的《孔维克亚洲写生》,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写生随笔集,记录了一个画家对当代社会的活生生的内心感受。作品生动传神且艺术手法多样,生活气息、异国情调扑面而来。目前由于照相机的普及和使用的便捷,加上人们的浮燥心理,已很少有画家真正地背着画夹深入到生活中去画画了。我看后很赞赏他这种手握速写笔不断进行写生的从艺精神,欣然在他的速写本上题了几个字“画画的人就是要这样去画画”。

  尤其可贵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笔墨的结合,这一新人物画的传统。他的代表作品《公车上书》从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铜奖到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经20年的反复锤炼,这张二度创作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广受好评,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我也仔细看了,作品无论构思立意,还是场景的烘托、人物的组合、面部塑造、人物衣服的笔墨表现等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使我看到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跨度和卓越的笔墨表现。中国水墨人物画很难画,因它牵扯的因素很多、很复杂。我们没有西方绘画中表现写实人物那种几千年的厚重传统,我们又确实有中国笔墨传统的座座金山。另外,我们又面对社会变革所引起的文化嬗变,在这其中如何继承、借鉴和整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全靠画家实践来解决问题。我由衷地希望包括孔维克在内的一代代年轻的人物画家们甘于寂寞、不辞辛劳,在中国人物画的这片沃土中敬业地去耕耘,不断将中国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度。

  文集的画

  史文集的书画艺术近些年来创作成果颇丰,无论从作品内容到形式,还是从作品的展览到作品集的出版,都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在深圳备受瞩目,在广东、全国乃至海外也颇有影响。

  作为美协系统的同仁和20多年的老朋友,我一直关注着史文集的书画艺术创作动态。他来北京,我去深圳,或者在什么地方见面,我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交流。正值年富力强的文集,有着大度豪迈的精神品格,加之厚实的基础,宽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旺盛的激情,他能够取得今天的艺术成绩是顺理成章的事。

  时值此次近现代名家画集史文集卷出版付梓之际,约我作序,我感到很亲切,也感到义不容辞。相信,此本画集,一定会成为关心关注喜爱文集书画艺术的朋友们更加深入了解文集为人为艺的重要参照,会成为文集书画艺术创作道路上的重要标识,也会成为文集书画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新起点。

  家学渊源和故里情结是文集书画艺术厚实基础的重要体现。文集的父亲史道明先生是学富五车的雍学泰斗,其道德学问文章诗赋受到普遍的景仰,可谓泽被后世。少年文集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下,饱读经史子集,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文集的故乡陕西凤翔,是苏东坡一生中初次做官的地方,东坡的事迹,文集自小就耳濡目染。如东坡一般,做一名潇洒豪迈的伟大书画家,成为文集幼时的梦想,临摹古画谱,观赏自然胜景,对着一花一草写生,为书画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幼功。

  如果以上讲的是读万卷书,那么从陕西展转北上,最终落地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可谓是行万里路了。深造于西安美院的文集,怀着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毅然决定走出家乡,到外面去闯一番事业。从西安到北京,最终落地深圳。文集的人生道路也正是文集书画艺术的生动写照,扎根传统,入古出新。

  文集曾自言,近现代两位画家对他产生比较深的影响,先是黄宾虹,继之是石鲁。而作为旁观者,我认为,未走出三秦大地的文集,对江南水乡的宾翁书画情有独钟,而到了岭南的文集,又反过来对故里的石鲁喜爱有加。这是典型的思远情结,也是一位书画艺术家综合融会不同风格和流派,实现某种超越潜在素质的一种外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从“生”于长安画派,“长”于岭南画派的角度来观照文集的书画艺术比较贴切。从关中厚土到滨海前沿,是文集人生道路的轨迹;根植于传统,又力求创新,是文集书画艺术的内在追求;而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在继承中否定,在否定中提升,兼收并蓄,把诸多“对立”化为“统一”,渐成自家面貌,正是文集书画艺术的感染力所在。

  文集的山水画,洋洋大观,表现对象不拘于一地一隅,不限于季候时节,大处浑然一体,小处刻画精微,笔因运而活,墨因水而醒,色墨冲融,表现了文集胸中自有丘壑的豪迈气概,浑厚中养出华滋,冲淡中透出激情,成为文集山水画显著的审美特征。其小幅山水构图奇崛又一派天然,笔精墨妙,着色明丽,偏于华滋又不失浑厚,体现了文集扎实的基本功夫和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敏感体验。

  文集的花鸟画,梅兰竹菊四君子,四时花果,菜蔬,鹰雀燕鸽等等,不一而足,均剪裁入画,以书法篆隶行草用笔,相应施用,表现了一花一草的生态,一鸟一虫的活趣。文集的人物画,多画圣贤哲人、文雅高士,或望远、或静思,或抚琴、或品茗,均表现了超越尘累的理想追求。文集人物画的显著特点是,人物的面部用线质朴,拙中生趣,而人物的身体和面部一样均能根据人物本身的文化属性,或一线游丝,是为自在,或兰叶枣叶,是为超然,或金措铸造,是为凝重,或一抹墨团,是为浑成。总之,线条质感丰富,用墨能分五色,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知天命之年的文集,书画艺术自然有其阶段性的特征,那就是画路宽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作激情高涨,艺术感受强烈。从其笔墨所透露出的消息看,文集明显在努力提纯自家的笔墨语言并卓有成效。文集曾与我说,古往今来,没有一位书画家,没有处理好广博与专精的关系而堪称有成就的。厚积薄发,由博及约,大器晚成,是作为一位成功中国书画家的必由之路。可见,文集是有打算的,是自信的,又是谦虚的。相信,文集有足够的阅历和智慧,我们期待着文集能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12

  8

  10

  30

  远去的足音图 作品尺寸:508×508cm

  西凤飘香 作品尺寸:68×68cm


美术报 艺事 00026 高情逸趣——简评王西京的人物画 2015-12-05 美术报2015-12-0500017;美术报2015-12-0500021;美术报2015-12-0500022;美术报2015-12-0500025;美术报2015-12-0500026;美术报2015-12-0500016;美术报2015-12-0500020;美术报2015-12-0500024;美术报2015-12-0500015;美术报2015-12-0500019;美术报2015-12-0500023;美术报2015-12-0500011;美术报2015-12-0500012;美术报2015-12-0500013;美术报2015-12-0500014;美术报2015-12-0500018;4089535;美术报2015-12-0500027 2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