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明星” 学术上“黑马”
墨彩神光——著名书画家梦翁·张跃华艺术展研讨会纪要
学术主持: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张跃华为什么有这个成就,他要做一个人民的艺术家,他要做一个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有理想的人。张跃华的画应该属于民间绘画,想属于别的绘画不成立,因为目标不一样,民间绘画就是替中国老百姓真正服务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画家都有民间画家。大家知道陈老莲,这不都是民间画工嘛,明代的四大家之一沈周是民间画家,齐白石是民间画家,不要轻视民间画工,民间画工是中国画基础的基础。民间画家他没有别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把所有家产、所有才智拿到国画上来,创造国画的新境界、新地位。中国老百姓基本特征是这四个字,有吃有穿,平平和和的相处,平平和和的发展,你的画有这个特点,这是好处。我对我的研究生说,你们要研究中国画的色,田黎明、卢禹舜他们有些做的很好。但是我一看你用的很好,你用笔的笔画也用的很好。你把鲤鱼变成了笔画,变成了中国人这样的笔画,画画的很好,正是中国老百姓连年有余那种气象。你第二个优点色彩用得好。我们画画创造性很重要,齐白石有非常大的创新性。真正的画是要让人深思的。我看你的画我也感觉到你有非常多的思考。
陈池瑜(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我觉得张跃华的作品是很有特点的。他的特点可能大家也都看到了,他对色彩的运用特别突出,他是色彩和水墨把它结合起来,就这点在山水画、还有一些花鸟画之中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那么色彩问题,我们古代的中国画是非常讲究色彩的,我们古代的工笔画、民间绘画都非常讲究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是我们绘画造型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和方法。对色彩做出重要贡献的包括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张跃华先生在他的创作中,对色彩运用是比较大胆。这次张跃华他画的这些山水和花鸟画他在色彩的运用方面确实是非常的大胆,运用红色、绿色、粉红色、紫色,把色彩和水墨结合起来,来进行山水画的创作。他画的山水里也运用了一些线条,像起伏,给人感觉动的。整个山水里面我是自己体会到的,浪漫主义。有一种心中的山水,想象中的山水,是一种印象山水,而且他整个山水造型,他画这些山都是在起伏,就像波涛一样在汹涌,所以他的山水画另外一个特点,它有那个动感,这也是特点。总的来讲,他作品标志性很强,假设看到山水画的话,一看就认出来这是张跃华先生的画。张跃华先生他可以大胆的思考、大胆的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创造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形式,对我们山水画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跃华先生的画,他的画在色彩上是比较出格的。所谓“出格”是说他对一些程度、饱和度非常凸显的色彩关系,他敢把它放到一起,放到一起就显得特别的响亮、特别的灿烂。历史来看,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他的画在当代的一种特性和意义。这个特性是什么?他照样用墨,照样留白,照样有水墨的一些意韵和方法,但是他在这里面用了大量的对比度非常高的色彩,他的冷暖对比非常强烈,形成了他的一些样式和面貌。这种面貌,我们把它放在中国美术史来看,他在墨和留白之外,在画面穿插、晕染之外,存在很多色彩。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对中国非常大贡献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物画,一个是色彩,到敦煌看那种色彩多样性是了不得的。所以这样来看,国画的灿烂在传统研究里面早就有。中国近代有没有对色彩很好的探索呢?我觉得张跃华他的绘画,他又在色彩上动了脑筋,把大量非常艳丽的色彩拿进来。还有一个民间的渠道。中国民间刺绣,民间的一些婚嫁丧娶,还有他建筑商的雕梁画柱之间的,还有民间的很多的活动当中需要艳丽的颜色。张跃华先生,他是一种在当下的一种尝试。文人画,为什么颜色用得少,后来颜色淡出?他们是文人,不是职业画家。中国壁画,寺庙里头、石窟里色彩的运动还是很多的,敦煌就是色彩的识别。文人他不擅长用色彩,所以他案头最容易得到的工具、材料就是笔墨纸砚,当下我们对色彩,在中国绘画里,无论在当下实践和传统传承上都有它的必要性。张跃华先生他的画有大量的用墨和留白,这两个东西,现代色彩学来讲,灰、白、金、银、灰这五个颜色是调和色,除了这五个颜色别的颜色再进去的话,它容易杂乱,过分的刺眼不和谐跳出来,这一点他注意到留白和用墨,在这个同时他大胆的用色。这样一来他能压得住,形成他的一种和谐、美好、样式,形成他的一种色彩经验。他从冷到暖之间,有的时候他也知道用黄和红在一起碰,然后再和绿在一起,然后再到蓝。他从最冷到最暖之间,他还是很谨慎的用黑、白和这些中间的色把它隔离开,直接用最暖、最冷的一起碰不大多,这一点他有他的经验。审美是有不同层次的,现在可能更多能够欣赏他的画的人主要还是,如果从经济和受教育程度,是中产阶级和普通的大众可能更能直接的不通过任何学习就可以喜欢他的画,因为他的画就是这种热烈、明艳、明亮、喜庆。他的绘画是比较具有生命力的,活泼的,喜庆,有热情,同时用笔比较灵活、不呆板。他的画面除了少量的留白,大部分构图比较饱满,他形成了他的一种审美的一种经验。他的形和构图的布局大部分还是从传统绘画里来的,但他的色彩确实又比较破格,他的笔墨并不是那么传统。这一点是他走一个在笔墨上比较中性,但色彩上是比较出格的,这个“出格”是中性词,也不乏赞美。这个效应如果被大家接受了,他就创造了新的范式、样式。
中国画画了这么多年很多人是千人一面,但很难和别人的画拉开距离,他的画还是能和很多人拉开的,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王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好声音品牌顾问):我想从品牌的角度阐述张先生绘画张先生的画具有自身的优势,包括他的色彩符号,再一个是,他的在山水画上的构图、包括笔墨都是符号,你说他用笔大气,我不承认,但最后描绘出来给人大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特色、这也是一个符号。你说他用笔如此的大气、恢弘,我不承认,但是他通过一些微妙的组合而形成了一种张力、神奇,我觉得这是一个特点。再有他的色彩,他也运用了发光的荧光色,一般在国画里很难运用荧光色,他的符号化特点。再有内容特点,山水有他自身的自律性,他的绘画自律性很好,这是一个。再有一个,内容山水或者荷花、花卉,没有涉及过多的理论。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画家语言的重复,再有一个是母体的重复,首先重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研究所专门做画家研究,首先是重复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的文化性决定他的人文性。他的价值观、他的一些过程,而形成他自身的文化。他自身语言特点有自身的成长语境,你的成长语境决定今天的绘画特点。第二个特点,创新。我们当代的画家他的创新性不够,我提倡一句,我提倡继承与发展,文化就是需要继承的,但是创新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第二个,融合性。这种融合在于装饰,包括翁剑青老师说的,民间的艺术,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但是这种融合,这就是变成了你自己的一种后现代。我觉得张先生绘画真正的意义,有他的自身性,值得我们思考。你给别人带着思考比你画怎么样更重要,这是你的引领性,我们市场和我们社会需要重新重组、重构、引领。这是有意义的,这是对整个绘画界的带动。再有就是娱乐性。我能感受到他说的那种神光,紫气神光有这种意向,不是具像喷射,但是有意向点,我觉得我们现在艺术缺少不是具像、也不是抽象,而缺少走心的那种意向。走心的意向是很难做到的,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哲学、音乐学等等融合进来。是一个画家自身的摸索,是更多的融合。
王宏建(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张跃华应该是当代画坛中年画家,五十几岁正当年,一个艺术家是不是成熟,至少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他的作品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另外是一个艺术家有没有真正的艺术追求、艺术理念、艺术坚持,对艺术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从这两点来看,我觉得张跃华是做到了。他的作品确实有自己的面貌,与当代画坛很多,那些作品有所不同。他有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是泛黄金山水,我过去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但是今天一看这画不一样,过去我们看山水画没有建起新的风貌、新的风格,所谓风格不是特意追求风格,而是一个艺术家长期探索过程中,很自然形成的风格面貌,为其内而外的一种画家独有一种气质、这么一种风貌。关于艺术家的追求我看这里面有他的语录,我把他理解为画家张跃华对艺术的认识、理解和追求。我给他归结两点。第一,创新,艺术要创新。第二,追求艺术要美丽,要审美的。 创新的问题,我说跟他刚才的那个问题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是有关系的。创新就是和以前的人不重复别人,甚至像齐白石也不重复自己,总要有追求,与众不同。张跃华的与众不同,刚才前面很多理论家都谈到了,很多初次看到他作品的人也会感受这一点,就是首先是色彩。张跃华的山水画也好、花鸟画也好不多,我只谈他的山水画。他的色彩非常大胆、非常强烈,既有传统的基因,又有自己独创的东西。所谓传统的这个绘画本身来说,它就是色彩的艺术。中国最早我们先人孔子的时候,“绘事”里包含了色彩,特别是唐代非常追求色彩,非常强调色彩,无论是遗传下来的绘画也好,还是在洞窟壁画里面色彩是非常强烈的。鲁迅说,唐代画国画的灿烂金碧辉煌,山水画金碧山水不叫清碧山水。用的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用得非常多。在张跃华的山水画里头我们看到的,传统的石青、石绿,非常强烈的色彩,我不知道他用的是不是矿,什么颜料有点看不出来,得仔细摸摸能看出来,此外他非常大胆运用了一些过去传统中国画里没有用过的色彩。比如说,在油画里专门卖油画材料的,荧光黄,是不是荧光橙色、黄色,中国画里很少人用,我说他用的很大胆,而且很成功,很强烈,很能够吸引人,我们说色彩的感觉是最大众化的美感。他这个画从形式不过多的介绍了,张跃华画家从市场的角度介绍的也比较多,这么多年来都是卖的画,多少钱的,前景是客观的能够找到这个数据。说有相当多的欣赏者,你的画雅俗共赏说明你成功了一面。你的作品已经有很多人肯定了,市场肯定了,自己不要满足,还要按照你自己的理想追求美和艺术。张跃华同志是有追求的,我看到了他自己写的,首先要有美的色彩、美的形致、美的追求。要把宇宙一切最美的东西给表现出来,这个追求是好的,但是我想,这个审美观念可能是在长期的,一个是艺术实践中,一个是在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作品阅读、观察、了解以后,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一点我认为他是有的。我在这里认为张跃华在今后的创作探索,包括山水画色彩强烈,因为他并不是直接写生,不是写实,不是照着对象造画直接表现,他是现实中的一切形成,您表现的是你心里的那个色彩。
黄丹麾(中央美院博士、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张老师这个画实际上在我看来,很难归到一个,你比如说你说他是民间,这个也有偏颇。张老师的画我第一感觉修养比较全面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首先是对书法非常有研究。他的书法,首先是注重布局,字的大小、浓淡、轻重、提正、纵横都是相间有序、相得益彰的。其次,他的书法书体兼备,在行书、楷书、草书多种书体都有不俗的表现。所以他经常是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把不同的书体并用。再一个,跃华的书法是以画入书。我们知道,王庸提倡文人书法,有人说是画家书法,还有现代书法,现代书法主要特点就是以画入书。所以我看张先生的作品绘画,首先这个书法还是以画入书,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人画,比如说色不外过,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画所谓的黑白,那就是阴阳五行。但是色彩,中国画一直是和水墨并行绘画的倾向,李希俊、李昭道从青碧山水到金碧山水,他也是一个大胆的色彩的实验。我把张先生的画叫色彩写意画,既然文人可以写意,笔墨可以写意,色彩不可以写意吗?如果把国画的穿插点染融入到色彩,以色彩去造型,我想它就是色彩写意。张先生的作品他也有水墨,石涛、八大大家写意是高手,这种东西实际上被张大千、刘海粟泼彩所继承和发扬。我认为他融合中西,吞吐古今。这种东西有没有问题?以前看李可染的东西,逆光,有的东西俗和雅怎么看?所以俗和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齐白石为什么成功了?我想就是雅俗共赏。齐老有人说是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张跃华色彩写意画意境追求一种梦境。梦境从哪儿来?有深刻的哲学心理学依据。中国对梦周公解梦有很多。西方有很多,所以他的梦境体现了艺术家本真的直觉、想象。所以我看张老师的画不知道山是太行的还是黄山还是哪儿的山,看不出来。我想这就是他的高明,看不出是北方的山还是南方的山,还是太行的山还是什么样。有的人不一样,我去写生能找到是哪儿的山,我说这不是艺术是照相机。张跃华先生抓住了现在中国梦。梦实际是一种理想,所以梦境就对人性、人生、虚幻这些非常严肃的艺术命题,张跃华先生进行了图像学的讲解。所以说他这个梦境,投射于画面的形神色韵之间,体现了无比梦幻的精神境界,张跃华先生是积极入世,所以他跟文人画的东西主张是不一样的。在动和静之间,在热烈和孤寂之间做一些平衡。怎么去协调,一协调容易没有面容。你想创造肯定要破格,要破格肯定招骂,人家说这不是国画。这个东西有时候要做极致,你老是瞻前顾后的,老是想平衡。我主张抓住一个亮点行进下去。
刘 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大家把着重点都放到张老师色彩比较鲜艳的作品上面,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最有张老师自己的个人风貌。我们当代艺术当中,非常重要形成自己的风貌风格。我们一看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张老师在这点上取得非常高的成就,我们看过他的作品后基本上过目难忘,下一次再看他的作品知道是张老师的作品。这点非常不容易个人风格的形成。为什么张老师以色彩为代表的画我们印象这么深刻?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感受,这些画代表我们当代社会现在的现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非常朝气蓬勃这样的状态。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现状,我们现在很热闹,非常的有吸引力,这是色彩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它的构图上面,也是非常灵动,造型非常饱满,然后互相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动感的,不是僵直客观的描绘,它是很灵气,有水流。所以整体来说,无论从色彩鲜艳,吸引眼球,从它的构图,从每一个绘画画面的构成,都是代表中国现在的社会。这种状况是吸引人的,我们非常欣赏热闹、有感染力的风格。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色彩,特别抓住我们的眼界,给我们带来一种享受,所以从这两个方面非常感谢张老师的画,我觉得自己也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跃华艺术展,第一次见到张先生的画,觉得耳目一新。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面去探索,踩出一条新路子。张跃华先生在现当代的中国画当中,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精于思考的人。中国画过去,特别是从元明清以来,是以文人画为主。那么在这个自身脉络的发展,特别是到明末清初以后,它有了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路径。在这个方向上我觉得,张跃华先生的艺术在这一方面更往前走了一步,就是往民间画的方向。民间的绘画的很多元素融入到张跃华先生的绘画当中,我觉得最突出的可能有两点。第一,就是一种喜庆的气氛,他的画很喜庆,色彩单纯。主要的是用红和绿的对比,其实这个色彩关系在中国绘画上面很难处理的,它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要处理得好,要处理得有协调。中国的绘画原来是以水墨为主,对色彩本身,比如说在宫廷用彩方面,当然他也应用。但是在写意方面色彩应用的时候,他是比较慎重的,尤其是对于红、绿这种色彩的关系当中。我觉得在张跃华艺术探索的路径上,他这个尝试是比较大胆的。第二,他把很多的中国画那种笔墨语言、写意的语言完全符号化了。这种符号化的一种方式,也能够显示出他在画面上很活跃的精神状态。很多地方都知道,而且有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所以在他画的面前,我们感觉都很轻松,也很欢愉。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跃华的画首先是有非常强烈的辨识度,大概没有第二个人像你这么画,因为你看到的就是你自己的那个符号。我觉得作为画家,大概在做画展的时候必须考虑清楚的就是,我跟别人是不是有不一样。如果没有不一样,那个画展的价值大概就可以忽略不计。今天我想他自我的标识度是非常强烈的,他的色彩用了强烈的,甚至说用了忌讳的琥珀色对比。但是这种琥珀色对比其实是直通民间。因为民间强调喜瑞之气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这样的颜色。第二个,我觉得他的构图上在追求一种不稳定,有一些动感、有一些生气勃勃的东西,因此就呼之欲出。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是觉得他是走了一条非常独特的、探索的路。另外,他自己取了一个梦翁,我不相信大概还有一点点追求超现实的意思。因为画画并不只是我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有什么主观的,我笔写我兴的意味,在这方面张跃华先生都做了非常有意思的探索。我相信今天下午的研讨会大家可能会对你的作品有很好的评价,有很好展开的评论。我个人想说最后一点就是,艺术之路是漫长的,你应该是60年代的人,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因为齐白石、吴昌硕,他们都是在非常晚年的时候才有自己所谓的最奠基性的一种格局。所以这条道路我希望,张跃华先生能越走越宽广。
高 岭(中央美院博士、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执行主编):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对色彩的使用十分有限,艺术家更多是表达逃逸纷繁人生、退避山林的隐逸之心。张跃华的纸上绘画,同样使用传统媒材,但却与传统水墨画拉开了极大的距离,原因在于他大胆地使用绿、蓝、红等颜色,并且大范围、大面积地在画纸上使用,使得画面扑面而来喜气洋洋的热烈情感和浓郁的生命气息。这种对色彩的敏感和使用,上承晚清民初海派绘画和岭南画派的求新务实,下接民间艺术的祈福吉利,横应当代社会对富足生活的热烈追求,细究起来,不仅有渊有脉,而且顺乎百姓当下的审美趣味,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历史思考和当下判断,不失为有胆识之人。从风格和技法上看,张跃华博采众家之长,尤以挥洒性阔笔和简笔行画,虽红蓝绿黄铺陈纸面,但动感奔放的笔势、开合自如的构图和乖张有趣的造型,将画面整合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律动的整体,显得洒落、有情、诗意而热烈。其画作涉猎广,山水、花鸟、静物和书法中,尤以荷花和红鲤的题材和形象格外令人难忘,其中有明末遗民画的恣意构图和大胆形象遗风,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欢愉,是将传统与当下、高雅孤寒与朴实热烈结合起来的一种令人赞誉的成功尝试。
刘明星(中国国际收藏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名家大师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千年历史发展,与其所处时代盛世有关,如盛唐时的人物国画,诗歌,书法都表现出物质与精神的浪漫主义的形式与色彩。今天有幸出席跃华先生的画展,其作品色彩视觉浪漫强烈,大红大绿大兰而大俗,正如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过,大俗大雅。过细品位,有其古人及近现代黄宾虹,陆俨少,张大千文脉之传。总体反映出大同大家气象。更符合我们时代表现。习大大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根基于人民,要接地气。看到张跃华的作品,可谓名符其实。中西融合,好色第一。
刘振虎(策展人、京华美术馆长、中国艺术报道主编):很多画家以墨为主,张老师他是以色彩,把色彩作为墨来运作。张老师伟大的艺术在哪儿呢?把这么多颜色的各种色彩都非常协调的、和谐的放在一个画面里,给人感觉非常震撼、而且非常和谐。艺术创新肯定要受一些非议的。包括黄宾虹的艺术,他说以后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才能认识到他的价值。张跃华老师探索精神非常可贵,他把色彩作为墨来使用,而且使用的这么好,我认为这是他的一个主要特点。张老师是意向山水画,这些意向山水画是张老师的意向山水画,给人感觉一通百通的感觉,张老师是画心中的画。他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而且不受传统思维及西方思维影响,而是画自己的画,我认为这种境界是比较高的。中国画讲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境界。我认为,张老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到达这个境界。我和张老师接触这段时间以后,张老师画色彩非常大胆,包括构图、包括自己作品的符号,包括他自己作品的语言,他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不断的锤炼,出第二个齐白石也好,第二个黄宾虹也好,我认为是一个方向。 吴冠中说一句话,风格的就是艺术家的背影,个人艺术成就最终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的勤奋,取决于你的天分,取决于你方方面面个人的一切,吴冠中老师说得非常到位。二是张跃华老师的艺术,不管专家、艺术家、企业家,大家对他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媒体宣传,找一些理论界进行评述是应该的。第二,于志学老师搞中国冰雪画派,做得也很大。我认为张跃华老师有自己的艺术主张,自己的艺术观点,自己的艺术特点,是需要众多的学者传承他的特点,让他的东西发扬光大。
朱庆生(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艺委会主任、资深艺术品经纪人):张老师的艺术是探索人们的心灵,是一种梦境。我一直关注张老师的时间比较长,在1998年中国艺术博览会时就他在艺术市场的表现,这十几年来也是在稳步提升,包括这些藏家也都是明眼人,都是慧眼识珠的。而且目前市场价位以后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我觉得没有到位,还有很大的空间。原来他第一次在1998年中国艺术博览会时给他评为一等奖,我感到我们还是有眼光的,通过这么多年的表现,说明我们判断还是正确的。
李宏威(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看到张先生作品,第一点,感觉到他是原创性艺术家,没有程式化的范式。他的作品面前体现出一种激情,这种激情通过张老师的作品、讲话等等这些,能感受到在他的作品里,他对人生的态度,折射到他的作品中,他的态度是我们倡导的,经常所说的正能量的传达。还有一点,他的作品没有地域性的特点,他表现是东方文化的体验,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同时,画有画魂。一个作品灵魂所在就是画魂,这个画魂是人的一个精神。还有,用色的大胆。还有,他提倡笔墨实干。另一个,他是有责任的艺术家,这是非常难得的艺术家。作品呈现的画面、面貌非常的大气。
闫振堂(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我和张跃华先生认识有十几年了,我觉得他现在的书画艺术水平非常高,可以说张跃华先生很有成就,在书法和绘画艺术上很突出、很有成就的一位艺术家。我深深感到:第一,他的思想境界很高。站得很高、看得很远、想得很宽。比如说他的思想比书画要超前,要影响当代艺术世界向前发展。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要给人一种美的艺术的享受,给人以鼓舞,给人以积极向上,给人以正的能量,这些想法都是思想境界的表现。而且他的想法和当前中央的要求,和我们全国艺术界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这种思想境界的指导下,他的绘画、书法艺术不断地获得成就,现在看到的书画比过去更进了一步。第二,他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很有独特的风格、特点。现在像他这样的画全国是少见的,一是从绘画角度讲,色彩斑斓、鲜艳,特别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在这方面他非常突出,非常协调、非常和谐。比如说对面的那幅画,有山、有水、有树。上面是红色的,就是说阳光照射的,山上一般太高了以后就是冰雪。而他不是冰雪,是红色的,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从整体上、局部上,都给人以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感觉,他的构思特别巧妙。而且把水平的风水学都运用到这里面来。他的画你挂到家里边,挂到客厅,挂到卧室,都是一种美的艺术的享受,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鼓舞。我觉得这个画很美。二是从收藏上讲我特别看重他的手法。一是横的,一是竖的。他的每一个字,或者互相几个字的排列顺序、大小,非常巧妙,粗看既是一幅书法作品,又是一幅绘画作品。细看还是书法,也是绘画。每一个字哪面大、哪面小、哪面粗、哪面细都很讲究,也是一种美的艺术,一种表现形式。他的绘画和书法都有独特的风格,现在像他这样写书法的全国也很少,越看越想看,越看越觉得有品位,仍然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他的绘画很有特点,很使人喜欢。第三,他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精品。我们我从收藏的角度讲,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现在是画像,时间长了很有历史价值,这三个价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艺术价值,从他的构思设计、绘画的每一个角度都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都是体现了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就说明他很协调,山和水、树搭配得很协调、很一致,整体上、单个上都是协调、很一致。他本身是协调的,放到屋子里也协调,本身看也协调,这本身就是科学的。从收藏的角度讲都是值得收藏的绘画艺术精品。从收藏来说是古今结合,以今为主,重在精品。刚才来了不少收藏家,都叫他们收藏了,最主要的收藏品是精品,只有精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够一代人一代人传下去。一百年的东西让我看看没有多少吸引力我就过去了,凡是精品今天看着好看、明天看着好看,我看了好看,他看了也觉得好看,就是美,这才是精品,才会一代代传下去。总之,我觉得能够认识张跃华先生,能够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很荣幸,看到他的绘画作品将是一次美的艺术的享受。
李果(著名美术评论家、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审):看了张跃华老师的画最大的感受就是色彩,色彩很鲜艳。原来我只知道水墨,不知道色彩。看了张跃华老师的画以后,第一次才知道还有色彩,这么说略微有点夸张。就是说张跃华老师把色彩运用到了相当的程度,不说出类拔萃,也有点别具一格。第一,色彩运用得很特殊。第二,他的色彩浓烈到不是说像民间的工匠也好,民间的艺术家,就是很俗艳,我觉得不是,我从他的色彩里看到了雅的成分。在俗和雅上这一对矛盾中,他是辩证统一的。俗到了极致就雅了,我觉得乍一看,开始的印象有点比较俗了似的。但实际上仔细一看,这里雅的成分很多。我觉得至少有三个雅的成分,一是鲜明、鲜艳、鲜活。这种雅突出,就是让你躲也躲不过去,一下子就给你吸引住了。这种鲜明、鲜艳、鲜活的特点特别独处。他的各种色彩、色调,是以这个为灵魂的,这是一个雅。二是层次分明,绘画讲究层次感、立体感。而张跃华老师的立体感是很突出的,但是他的层次感可能要远远地超过立体感。而这个层次感,从中国的书卷气来讲,是很有品位的。所谓书卷气就是讲究层次,讲究秩序,讲究先后,秩序是很明显的。因为他层次分明,所以造型突出。三是他通过鲜明的色彩造成的层次感,突出了他的意境是富有生机和活力,反映了时代的特点。绘画理应跟从时代,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没有时代感的绘画它的艺术价值再高,商品价值,或者说收藏价值也会相对低一点,所以时代感非常强。中国现在正逢盛世,我觉得张跃华老师的绘画和时代的脉搏和步调是一致的,充满的活力和生机,所以人们看了喜欢、喜爱。他的雅,这三点可以说不是俗,而是雅。第三,张跃华老师的画一幅是突出一个色调,是以一个色彩为主,不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没有主次,是突出一个色调,其他的是起辅助作用。
林京宁(北京资深艺术品收藏家):我和张跃华认识在90年代。当时我觉得他的用色,我们也探讨过。因为猛然接受我还真有点接受不了,我原来接受的都是比较传统的中国绘画,水墨、色彩。但是张跃华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包括水墨和色彩处理得非常融合,这是第一。第二,对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气。张跃华这个人是比较另类的艺术家,和当今中国画坛相比较,不拉帮、不结派,这是其一。他不像有的一说我这个老师如何,不是这样的。他自己画自己的画,自己在探讨、在探索。因为中国山水画目前来讲,经过这么多年看,一直是传统下来。我上回讲了,包括密林山水黄秋园,黄宾虹,有陈子庄,一般画山水的三条路,三条路不好突破。张跃华现在自己重新走出了一条路,但是走这条路也很艰难,也很艰险。一是人们都看惯了,习惯了,所以对你这个另眼看待。有的时候专家、学者说看不惯。但是有一点,只能代表他个人意见。因为画家画画就是把眼睛所见的,通过自己的心,通过大脑思维,画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撞击,不要受别人的约束。有的专家只能代表一言堂,包括美术机构,你下一步还要继续完善,走自己的路。因为中国目前来讲,所有的画家,包括大画家没有没有争议的。从齐白石,现在目前也有争议,黄宾虹也有争议,潘天寿也有争议,包括于志学,那是争议问题,你去画你的画吧。他说你的画不是中国画,那是什么画。而且现在中国视野放开了以后,你不能局限在那个小的方面。他说什么是艺术?是各种门类形成的美术史,不能说你这个东西不能出格,就是这样的色彩,都不对。最早包括岩画等等,汉代画像砖,你说不能超越,都在窟窿里就没有这个艺术。还是你好好画你的画,别的建议你可以听一听。但是多听听专家好的建议,把你作品完善好是关键。
宋福清(北京资深艺术品收藏家):张跃华的东西,传统笔墨工笔,有没有?有。西洋东西有没有?有。符合时代,有没有?有。我认为这个东西好,用心走进去,走不进去是一张废纸,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你说,中央所有的评论家、教授、导师他能拿钱买张跃华的画吗?不可能,我们企业家爱好者省着闲钱买他的画。我不是批判所有的评论家评委,他说的天花乱坠,把中国的五千年说成七千年,很多东西基层想法跟高层想法不一样的。这种东西出来以后推翻所有的中国文人画,符合时代吗?一个墨一个水,墨分五色,很多你解释不通。我话也不想多说,我是基层的收藏爱好者,不是理论家,我如果转换角色,我要说东西不一定输给他们。我希望张跃华成功,我们这些爱好者真正是你的衣食父母。
吴玉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色彩让我很震惊,从整个画来讲气势磅礴,特别是山水画很宏阔,气势一看就很大。我还看到了他的荷花,和其他人也与众不同,别具风格。特别突出的是色彩上,他的山水,过去一些是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降山水,山水又有不同,又有他大特点。色彩运用上比较大胆,他画的天、画的水,别人一般不敢用大红,艳丽的色彩。开始看可能有些感觉,但是越看越协调。所以他在色彩运用上还是很有特点,和别人也是不同的。我感到他也是有些突破。画展的名字是墨彩神光,很名符其实。他也是跟着传统的,学习古人、学习传统一路走过来,但是他学古不迷古,走自己的路子,而且把传统和自己的感悟融合起来,体现在这些画作、书画上。这点对我来讲,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学习。他的作品形神兼备,他的山水、花卉,章法、布局上都比较合理、协调。起起伏伏,但是又有一种乱中有静的感觉。李老师讲的静、雅,色彩和章法、布局上结合得也比较好,雅俗共赏。但是你好好看,也确实有这种感觉。有些人可能开始不好接受,大红大绿,像一些农民画善于用红、绿、大红大绿的色彩,但是他这方面处理得比较,确实是一个突破。
张跃华(著名书画家):笔墨当超时代,艺术家艺术品当引领社会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艺术品是要面向社会大众的,一是要有美好的感觉,二是对人们的精神要有启示、感染和引导。这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尽的天责。艺术品更深一层要耐看,要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真正的绘画功夫在画外,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艺术家不要出世,你要积极参加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的发展,要用极大热情,要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传统是不断的发展的,今天的东西到后天都是传统。不要抱住传统不放。可以借鉴,不要固步自封。绘画要表现的是艺术家的崇高的心声心灵心智。把人们的灵魂引向光明,蔚蓝的明天。从齐白石那讲,我的很多老师都是李可染的学生。李可染的画我研究非常多。在“四王”龚贤、石涛、渐江、袁江、袁耀、明四家、元四家及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钱松岩、陆俨少、吴冠中等大家的研究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从潘天寿这我是张立辰的学生。潘天寿的霸气融进了我的作品。黄宾虹我一直在研究。但是我再画出黄宾虹有何意义,照着山水画的再像更无意。我是用心去体验山川的结构,领悟山川的气、意、韵和山川的灵与魂。作为艺术家就是把画画好,不要被这是什么传统或古人用没用过这些颜色等束住手脚。纸一铺开你是将军,怎么画你说了算。我的画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胸有成竹且胸无成竹,是千寻万寻而寻出来的。画要有时代感。对今天新的东西不能拒绝,应更好的吸收到我们中国画的创作中去。艺术家要穷尽毕生的精力将宇宙间的色彩更好的应用在中国画创作中,使中国画显示出更加绚烂美丽迷人感人的视觉画面。创作要极其严紧,画面的制作一定要精湛、精美。中国画,包括近现代的大家及西方艺术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绘画吸收传统、自然的东西固然重要,更主要是要把艺术家超越宇宙万象的那颗灿烂心调动起来,用心去画。写生也要用心去写生。我到山川间主要是看山川的魂魄、神韵,悟自然山川的妙趣恒道。不择手段的、竭尽全力的、情动意动的搜尽宇宙间美好色彩尽情的挥洒。作品从色彩到造型,你用了多少心,最后作品是会说话的。绘画艺术是艺术家内心感动感染而情动于画面上的心动印迹。 无法用语言表达得清楚。但是你看了好,能给你震撼,艺术家艺术品就成功了。
(以上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