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观点

双年展的亚洲新趣味

  2012年10月在韩国光州举行的双年展,其中提到目前全球有超过200个艺术双年展,亚洲举办的双年展数量激增。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双年展的模式,它们正在经历寻找自身身份定位的阶段。它们倾向于逃离全球运作的艺术市场以及商业化的评判标准带来的压力。亚洲举办的双年展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先例,着眼于本地区而非全球,不仅包括了那些在首都举办的双年展,还包括了那些在小城市举办的,比如韩国光州和中国广州。以前举办亚洲双年展时开展的合作基本都是暂时性的,每一届都有所变动。十多年来全球艺术主题都沉陷以娱乐为目的的泥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亚洲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大陆,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生了巨变,影响了全球化的探索。亚洲受到了新世界大同主义和新型资本主义的驱动,新的身份定位也受到了史无前例,成本高昂的城市化影响。城市化席卷了所有的亚洲国家,带来的变化和行动范围之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促使全球艺术主题,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家等作出相应的改变。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区国家,到中东和东南亚,亚太地区过去几年的当代艺术双年展和三年展数量增加了一半。最近出现了更多关于建筑城市化和设计的双年展。

  当然,亚太地区也有历史悠久、全球闻名的双年展,如始于1973年的悉尼双年展,还有始于1993年的第一届亚太双年展。另外,还有已被人们遗忘了的印度双年展,首届在1968年举行,展出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作品。这一段历史让我回忆起在伊斯坦布尔、广州、台北、横滨、上海、深圳、香港以及新加坡举行的新的双年展,这些展览在国际艺术版图上已经取得了“杰出展览”的美名。

  最近,越来越多独立的双年展巡回展出现了。这些展览在亚太地区不同的政治区域举行,都致力于当代艺术创作。某些展览侧重于某一学科,某些展览侧重于解决特定区域的文化或政治问题。这些开放式的展览大多致力于为来自国际舞台的艺术实验和创作提供试验的土壤,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运作超越了常规的国际艺术主题,展出学科性艺术实践作品,新型文化作品,为当地的观众提供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的国际当代艺术作品。这些都是亚洲双年展取得的成就。随着全球双年展文化的复兴,亚洲使得体现民族特性的双年展摆脱了传统的形式。用批判的眼光来反思这些侧重呈现地区问题的双年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部分双年展的准确定位是质疑艺术形式,呈现代表性和表演性、国际与国家、全球与地区的紧张冲突。其他的双年展旨在通过吸引全球化艺术世界的眼球而引起国际关注。双年展就是艺术创作的驱动力,在亚洲尤其如此。

  当代艺术挖掘艺术的表达和创作形式,实现探索的新梦想。我们期待双年展能够创造新型艺术以及新的表现方式,它们的形式介于艺术展览和艺术节之间,展品通常都是那些到目前为止传统博物馆和画廊无法接受的作品。许多举办亚洲双年展的国家都没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甚至连一个美术馆都没有。它们面对的观众对国际甚至是当地的当代艺术一无所知。因此,这些双年展激发了受众对艺术的兴趣,唤醒了公众对艺术的感悟,它们也充满了不可预见性,给策展艺术家、志愿者、参展艺术家,以及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的观众带来了有益的挑战。

  (乌特·鲍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


美术报 评论 00012 双年展的亚洲新趣味 2015-12-26 4110573 2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