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墨楚韵·
樵夫迎新书法展
本报杭州讯 一碟 1月17日,正值中国祈福迎祥的传统节日腊八,“汉墨楚韵”樵夫迎新书法展在杭州钦哲艺术中心开幕,为杭城观众带来一份翰墨馨香的经典节礼。
浙江博物馆书画部主任赵幼强、原国美副院长高法根致开幕辞。赵幼强说,书画贵在有古意,贵在能熟而后生,贵在推陈出新,而樵夫的作品正好从这三方面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比起一些学院派,樵夫先生的作品摆脱了束缚,更具自然之趣,未来优秀的书法家也许不止产生于学院,而更多产生于各个社会领域执着于艺术的人当中。高法根认为,樵夫的书法中有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坚守,具有饱满、安静、淡然的个人风格,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
樵夫,常以别号作书,不具真名,言“以字识人”足矣。樵夫出身习书世家,其外祖父为晚清著名书法家吴淦,自幼的耳濡目染使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后尽管人生辗转,历经变迁,对于习字,他却从未中断,并渐渐形成了与其本性相契的独特风格。樵夫习字,始于碑简。楚汉书简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转型期的风格特点,用笔流畅,字体奇崛烂漫,作为当时的实用书体,结体用笔常因随意而诡谲多变,充满了一种原始天真的生命力。
樵夫对于从简碑到宣纸创作的书法转换,体现了其个人的深厚功力和独特审美。一方面,他用心于使碑简古文字的特质在宣纸上得到完美呈现,凸显手写刀刻字体“平而不平,直而不直,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发挥毛笔和宣纸本身的特点,适当融入帖学书法技巧,于古拙中求新意。纵观樵夫用笔,捺笔、竖笔和勾笔常有夸张的拖长,转角多用圆笔,运笔连贯流畅,不见棱角而内力暗藏,这正是得自楚汉碑简的功力,而其疾速运笔时常现飞白,不拘中锋侧锋,极尽笔锋变化,又不难看出其中融行草于隶篆的新意。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林柏亭曾评其字:“于古隶之中偶亦穿插篆字,甚至象形图画。运笔不炫耀技巧,率真随性,圆润自然。不拘篆隶或书画之成法,为古隶增添一些新意。”另外,樵夫在结体上亦诸多用心,求新思变,在他的作品中,同一字之结体常常极尽多样,变化无穷。同时,樵夫作品的章法错落有致,字体大小、间距、墨色浓淡、左右重心常有微妙排布,让人感到一种毫不夸张却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平和而不平淡,端庄而不板滞,不徐不疾,动静相宜。
樵夫的书法能够让人领略到一种平心静气的活力,既非一潭死水的枯寂,也非肆无忌惮的挥洒,而是用内心不熄的热情,熔铸一笔一划,虽然平缓,却笔笔带着温度,时时充满趣味,自得境界,而不远离人间。樵夫深明古人“道法自然”、“道不远人”的至理,用他自己的话说,书法创作应该“不刻意、不率性、不油滑”,正因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樵夫书法作品得到了国际国内书家的广泛赞誉,其作品曾被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及日本各界艺术爱好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