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与刻刀共舞 锦绣携朴拙同晖
——记书画篆刻家毛锦晖
■赵 畅
因了书画大家张兴元先生的“大美至简”书画展在“中国英台之乡”浙江上虞举行,开幕式上,经儒商周海江的引见,我认识了江苏太仓的书画篆刻名家毛锦晖(字毛石,号学人)。
毛锦晖的脸相属于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类,很英武,很俊朗;与之交谈,觉得他很谦和,很憨厚。原以为他在哪个学校任教抑或在某个机关任职,竟然没有想到,他只是太仓汽车运输公司的一名普通司机,书画、篆刻也只是他业余的一个爱好。虽说只是业余爱好,但当我知道其艺术成就竟能与一些专业人士比肩之时,于我,怎一个惊奇了得!
因为家庭变故,毛锦晖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并开始帮衬母亲操持家务。三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只身前往浙江天台国庆寺参观游览。在逛售货店时,他发现了一本弘一法师的书法集,觉得弘一法师的字写得好极了,隐约间,心里有了想学书法的一丝冲动。回到太仓,他立马请人介绍书法老师。有位好心人向他推荐了其时尚在太仓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马士达先生,他知道马士达先生刚刚获得全国篆刻的一等奖,拜他为师,那是自己的福分。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之路。
学写书法,须从临碑习帖始,尔后有碑意,有帖味,方能渐渐臻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这是马士达先生的教诲,也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不断的临习,其自是有了深刻的感悟。他告诉我:“在读古代优秀的碑帖时,我理解到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真诚态度,体会出书法的意趣,感受了人生的乐趣。以商周人安泰的心态,随时代之形用笔,字既有远古之气息,亦备现代之味。当我看见火山爆发时喷发的岩浆滚动犹似一股巨大力量在向外伸展,便会联想起用笔之理。然后,温文尔雅把雄强藏到笔画中,大小、粗细、浓淡、干湿,自然出现纸上……”正如美术评论家庄天明学生所言:“‘毛师傅’本性质朴,难涉俗格和妍美之途,不容易受到社会常流的好评。我对于书法实践,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与各造其极。像毛石这样的朴者,我一再坚定其朴实艺格之意识和实验,朴实到底,成朴实之最与朴实之格,用笔朴实,结体、章法与气息皆朴朴实实,不涉浮华。”是啊,直到今天,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临一个小时的毛公鼎、石鼓文是他的必修课。如果说,毛锦晖的书法以“心醇气和、敦实质朴、自然率真”著称,大给人以笔墨不浮、气韵潇洒,是流畅、自然、准确、抑扬顿挫的笔触和线条的交响的观感的话,那么,这全仗他的朴实与敏悟。1990年7月,他考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班深造,终令其的书法技艺骐骥一跃。2002年,他的书法作品被列入天津美术出版社的《青年书法艺术家.书法交流》系列丛书出版,这无疑是对他最好的奖赏。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篆刻的结合,讲究书法、刀法和章法的和谐统一。事实上,也是因为一份同样的心性与敏达,令毛锦晖在探习篆刻艺术的道路上独辟蹊径、长驱直入。他在《篆刻的启示》一文中写道:“从治学刻印的那时起,我就和古老博大的中华文明结缘了。如要刻印有进步,在本领域里有一技之长,‘长’就要从源头来,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等,皆要学习并融会贯通。比如新石器时代夏商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刻符,大汉口文化原始图形文字,良渚文化刻符,夏‘二呈头文化’,商‘龟甲卜辞’,商‘后母戊方鼎’铭文,等等,都是学习、临摹的最佳范本。”正好应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理,毛锦晖从“石钟山房印”起学,承上启下,尤其是在马士达先生的精心辅导下,他学得忘情,更学得别开生面。他将执着和意趣深深融入方寸之间。细细观瞻,他的篆刻特点,参悟“石鼓”韵味,注重线条的锤炼。结体奇谲,线质古拙,线律明快,使其印作在古韵中凸显出极强的生命活力。一方“自然则古,自由则活”之印,其用钝刀硬入,使创作别具一种古拙浑厚、苍劲郁勃的气息。另如“长寿”印,其借用“正而复奇,斯奇而正之法”凑刀得之,印面以方整为基调,有部分以斜线条出之,以平中见不平,线条的粗细变化,也给全印平添了生气。尤其是朱白的配置,体现了他“计白当朱,计朱当白”的艺术实践。“仁者寿”印,其借用肃然镇静之意凑刀。虽然印面不大,但很精致,刀法爽利,古拙可爱,随意中见匠心。按著名中年篆刻家吕万玖先生的点评,毛锦晖的印章“篆法章法严实而不乏奇肆纵横,用刀苍劲干练而归于自然,印风雄浑正大,于粗服乱头中得见高致,一如他的先生马士达的印风,用刀‘稳、准、狠’,风格‘大、重、拙’,追求正大气象,印之风骨神采灿然现于纸上,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承袭深湛的书法基础,从秦汉印玺入手,遍法各家,又糅合自己的顿悟,并加强自我的传统文化修养,其驾轻就熟而出的“毛石式”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有工稳,能写意,抑或兼工带写”的艺术特点,便得到淋漓尽致的完美呈现。他先后为北大蒲坚教授、复旦大学周文斌教授、中央美院朱乃正教授等名家刻过印章,大家称“毛石之印,好似从远古碑板中剥离出来,经过一道道灵性的栈桥,逶迤走入现代图像的视觉深处,以至而闯入我们的心灵”,笔者信以为然。印章无言,艺术有声,其篆刻作品两次赴日本展览,并入选《当代青年书法篆刻精品集》《新世纪中国诗书画印大观》《国际书画篆刻大观》等。
书画篆刻,向为一家。善书者亦工画,在夯实书法和篆刻艺术基础以后,毛锦晖开始将目光定位在了学中国山水画上。“书画同源”,只要肯钻研,只要肯投入,照样也能有收获。说起学山水画 ,也与其司机岗位有关。这多年来,他跑遍了祖国二十多个省市,饱览了大江南北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而在感受古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他自是勃发起要用画笔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向明末清初的“四王”中的王原祁后代、太仓乡贤、画家王麟士学习绘画,后又由庄天明先生教授其书法绘画。他对我说,学山水画主要是临习清“四王”的作品,因为“四王”是集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大成者。将“四王”的作品临熟了,临到位了,那么,自己才有发言权,也才能为开自家面目打下最为扎实的基础。
是啊,他或师古人,或师造化,一面临摹传统技法,一面追求创新突破。他说,“拿来、占有”、学习借鉴的目的,就是为了启迪自我、创造自我。他还从理学禅定中体悟自我本性之作用,融会贯通。诚如庄天明所言:“毛石与我一样,迷上了佛学与禅定,复天天坚持数小时的打坐,逐步发展到过午不食,不食荤腥。那段时间,他精神格外饱满,艺术的感想不少,自信心也大增。”一番感悟、精研,自令他的创作逐渐形成了“气大、质坚、韵浓”的绘画风格。1995年11月、1998年5月,他分别应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之邀,先后携山水画作品举办了《毛锦晖水墨画展》,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作了报道。画展结束以后,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葛路教授去函称“毛先生的山水画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技法而言,皴点染已能运用自如,浑然成体”,中国人大哲学系教授宋希仁则赠予“正脉”的题词。近二十年过去了,而今再看他的作品,尤其是近期创作的系列山水画作品,当刮目相看。他用焦墨的线条而作,浑厚华滋,吸收了宋人浑厚的笔墨、雄壮的气势,又颇具文人笔墨情趣,将山水树木完美地融合在一个微妙的关系里,体现了一种混茫的笔墨意象。其作品曾先后入选《当代书画家福寿作品大观》《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等,其中两幅作品还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以书入画,以画作书,书画相融代表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特征与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必以自我人格佑护。是的,作为马士达先生的大弟子,在学到先生印学真传的同时,他还在努力学习先生的艺德。他对我说:“我学习书画篆刻艺术,并没有想借此附庸风雅,抑或为谋利谋位的算计,纯粹是出于为赓续中国传统艺术添砖加瓦的考虑。为了艺术,我将奉献一辈子。”我相信他的这番话是出乎内心的,是真诚而不虚妄伪饰的。想起他在《真诚是一种能力》中写道:“人的需要称儒,儒家的思想——‘人性向善’,其中‘向’字最重要。‘向’代表什么?就是由真诚而引发力量,力量由内而发、源源不绝。”他的这种为艺术而追求、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自是彰显了一个真正艺术家其德艺双馨的时代风范。“黄唐在独,落落玄宗”,这是对毛锦晖从事艺术创作的生动写照,又何以不是其书画篆刻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