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若何园
观陈全胜先生
近作有感
□刘梓封
陈全胜先生近阶段绘制了一系列小尺幅作品,精致细腻,笔墨味道足,十分耐看,可堪为一时之精品。或置以素雅清净的水墨、或施以淡赭、薄设青绿,都那般妥帖又恰到好处。山水幽境传旨趣,传统味象立根本,偶然生发的情绪又见诸笔端,故而见性、见情,且见精神。可圆光、可扇叶、可笺卡镜片,尺幅虽均在咫尺之间,但画中境界却幽深而旷远。那不正是感怀繁华尘世悲苦后的遁隐之所吗? 每一个人心中所寄望的完美田园。
这些山水之境皆非真而真、如幻如真,这是外相的画面所传达出来的结果,是为偶然,又皆必然。这并非刻意的虚构与生硬的设置可得,也并非是图式间的置换、解构与重组后的相形附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神化了的思想、观念、范式准则等统摄而来的维系在传统文化脉络之中所形成的带有共识特质的山水意识。这种意识构成了中国画千年不变的审美高度,因此也便成就出文人画家们将精神旨趣寄情山水画,成为表达自我、诉诸个人情感的承载空间与宣泄舞台。
陈全胜先生宣泄自己的情感于纸上,同时也用作品为我们建构出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一个与自我内心世界对话的空间。这与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审美高度是一致的,是文人情怀放逐到画面之中的自我反思,同时也为他者建立起来的通往内心精神世界的桥梁。山水画之韵恰恰在于这种执意而境,山水画之灵则正在于用笔墨去表达情感、传递精神,这是中国山水画有别于风景画的关键所在,更是东方美学所独有的审美特征。
由此,让我联想到生在300多年前的八大山人。他有一方闲章,即为“何园”。这方闲章常挂于他的一系列清冷孤寂的作品之上,原本依“荷”寄“何”的追问并不仅现于他的荷塘清趣、浮凫游鱼之上,也同时钤于他笔下的断壑绝壁之间。他的“是为何园”是一种孤独与悲苦的自问与诘问,而我们所见的“是为何园”则是他的人生态度下所凝聚出的一种高洁孤傲的风骨。显然,陈全胜先生的作品并不悲苦,亦无诘问,只是用作品为我们设置出了一个同样的情境,将这样的感受加以转化,使之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所面对的精神世界中的那个自我。因此,那境为何境?那田园是为何园?不得而知,更不必确知。其实,“境若何园”的质问便是那答案,停留在每一个观者的内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