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突破与超越

“85美术新潮”回头看

  突破与超越

  “85美术新潮”回头看

  策划///美术报新闻评论部 文本统筹///谢海 文本整理///赵丽莎 周懿

  编者按

  1985年至2015年,30年过去了,也许是到总结“85美术新潮”的时候了。

  “85美术新潮”是什么?我们必须先厘清。可以这样说,所谓“85美术新潮”,是美术界当时的称谓,指的是1985年前后中国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85美术新潮”是一段传奇,时间并不长,从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开始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断崖式的戛然而止,时至今日,史无前例的影响力让人记忆犹新。

  对于年长一辈的艺术家而言,“85美术新潮”是一种震荡和冲突;对于亲历者而言,“85美术新潮”是一种体验;对于后来者,“85美术新潮”是一种知识,是一个传说,是一场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事实上,在今天“85美术新潮”为我们留下的并不止这些,任何简单的方法去看待这段历史都是粗暴的,剔除情结,可能给予我们的时间还是不够多,那么,在当下,既然中国当代艺术再次面临“拐点”,既然中国当代艺术不想成为西方艺术的翻版或者一个注脚,不妨从2015年“85美术新潮”余温发酵中,从早些年的“八五85”到2015年全国各地陆续举办的“孤寂的地平线——高名潞的7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再启蒙系列文献展:从1979到1984”、“我思我在——纪念85美术思潮30周年展”、“2015年中国先锋艺术家走进松阳”、“八五美术史实考据——2015湖北美术馆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里,反思这场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术思潮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或许,陈仁《突破》的标题就是那一代亲历者一边叛逆、一边创造而又一边无助的最真实的源动力。

  或许,1986年的厦门达达活动很充分地诠释了那个理想主义的年代:所有的展出作品在展览结束之后被付之一炬。

  当然,我们所希望的或许,是对“85”以来30年的现代艺术或者是先锋艺术进行对接、总结,必须对30年前的艺术生态进行回顾,进而可以进行和展开继往开来的研究。所以,重新梳理“85美术新潮”,重新浏览那时候的作品、文章和往事重提,不是仅仅为了纪念,而是,“温故而知新”,可以启迪无数后来者。


美术报 聚焦 00004 突破与超越 2016-01-23 美术报2016-01-2300035;美术报2016-01-2300036;6194014 2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