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画家的独创性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经寰 序》摘要
古代中国学者型画家甚多,及至现当代则学、艺兼长者骤减,而在学者型画家中具有独创性的更是凤毛麟角。无论就学识的广博、见地的独到,还是研究的系统性而言,赵经寰先生都称得上是画家中的思想者,当属学者型。而从他的艺术创作来看,无论是对原创性的孜孜追求,还是有意识地与他人拉开距离及不断的自我更新与超越,都使他的大量作品彰显出一种可贵的独创性。当然,他不是专业的理论家,但从他发表的60篇文章及影响行广及众的专著《视觉形式美学》(再版前书名为《形式美学入门》)中可看出,他具有中外美术史、美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丰富知识,具有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艺术感受、理论发现与规律把握方面,表现出平庸理论家、画家所难以企及的素养与品位。这是我近期接受了为其画集撰文、系统研读他的作品及著作后的真实感受。
中国的创作版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整体上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而在80年代前期赵经寰推出的多个系列探索性作品,以几年间在国内外刊发20余组、170余幅次的高频率,影响深广。尤其是蜡纸丝网版画以自创的混合技法与图式结构,既实现了对自己版画的跨越,亦开始了对传统版画的疏离。《壁画风格系列》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多次被收藏,仅国际巨型画册《世界现代版画》便收入其中的7幅。其意义不仅在于将还不到10年历史的中国丝网版画提升到一个高点,还在于它以中国人自创的丝网版画新技法、以中国现代版画的新风格,展现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这也不单是对中国丝网版画的开拓者之一的赵经寰个人的肯定,亦是对中国新兴的丝网版画的认可。这组作品与90年代画家推出的木刻组画《平顶山的中秋》作为版画史上的经典,奠定了作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但最具震撼力与创造性的还是大型木刻历史组画《平顶山的中秋》。这套组画以《大驱赶》、《大扫射》、《大刺杀》、《大焚尸》、《大掩埋》5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面,揭露侵华日军在作者故乡抚顺平顶山屠杀中国平民的惨烈暴行。那呼号悲鸣的老人面孔,无力抗争的妇女儿童,被刺刀挑起的幼婴,那身首异处、头体分离的错位、叠加处理更增加了悲剧的气氛,画家以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手法与写实技巧结合,揭露日寇兽性的扩张、人性的毁灭。刀法以三角刀为主,偶用圆刀、平刀,以灵活多变的点线与复杂有序的黑白,表达一种深邃而雄浑,悲壮又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刷新了中国黑白木刻版画的固有样态。这套组画一推出,很快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日本美术界给以高度评价,并用5种文字印刷向各国推介,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一些著名美术馆也相继收藏。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当赵经寰的版画创作及影响攀向高峰之时,却戛然而止,他忽然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国画与书法创作,并一发而不可收,自今已逾25年。他在国画创作中仍奉行不依傍前人,亦不重复自己的理念,追求新意、创意。所以当我与国画家朋友一起赏读其作品时,共同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幅一个样。这在司空见惯的人物、花鸟、山水题材的处理中能做到这一点,非创造型画家所不能。经寰先生在类型上属于毕加索型而非安格尔型。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其旺盛的创造活力得益于他数十年对形式美规律的思考,与对中外古今艺术经典中蕴含的形式法则的悉心探究。
近年,在美术界常听到画家没有文化,理论家不懂艺术的非难。而赵经寰艺、道、人统一的追求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解题方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注重技艺的锤炼和新技法的发明,又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艺术规律的寻觅,他奉行实践美学观与辩证的方法论,力主独创与个性的凸显,从而使他的艺术成果与学术成果均富有原创的个性品质。他天赋极高,又异常勤奋,年过半百时自学日语、英语,翻译介绍国外版画技法,并到外国举办画展,打开了国际通道。不仅在国内外举办过9次个人画展,参加过28次国内重要展览,而且国际参展达41次,成为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的画家之一。也许他的艺术道路与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他的成功经验会给我们诸多启迪。
齐凤阁 2013年岁尾于3号艺栈退食斋
(齐凤阁: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版画》杂志主编、版画史论家、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