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微言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国家文化的组成,是历史文脉的基因。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从陶器到玉器,中华人类早期文化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与精湛工艺,是工匠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并在提升、丰富中使之传续与发展。
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艺
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即使像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工艺水平,区别了大匠与凡工。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其核心。
工匠精神是一种传承
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是历久的磨练和谙熟于心的心得,因此,技艺往往具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艺的传承就在一个保留与发展的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传?传给谁?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进行甄选。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是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以避免初始阶段的失败,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精神与成就的传续。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
精雕细琢是工匠的一种追求,表现在精神层面上是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从玉石到金银,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雕刻到印染织绣,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尽管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很少有留下姓名并被人知晓。然而,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工匠恪守在自己工坊中,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工匠精神是一种应用
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以及影响力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他们在不同行业内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特质,其普世价值在于应用。源于利玛窦的《利氏汉法辞典》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双语辞典,七卷本,历时60年。它表现了以宝格丽工匠精神编撰辞典的精细和严谨,而宝格丽工匠在珠宝行业内的精细和品味,成为行业精神之所在。
工匠精神是一种失传
工匠精神是很容易失传的,其历久性是巨大的考验,有许多是三两代而已。至于物质文化中许多杰出的成果,也在历史的发展中戛然而止。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进程中。工匠不存,精神焉附。工匠精神不能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之中,需要唤醒记忆中的工匠精神而传承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