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美术馆的
“文化民主化”
角色

文/王璜生(北京)

  “文化民主化”的定义,按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说法是,“让更多的人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我觉得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补充为,让更多的人以主动和最佳的状态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主动”,即是任何人在美术馆里享有主人公的姿态和权力。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也都应该是美术馆的主角。

  那么,人人要成为美术馆的主角,那他们如何获得和分享美术馆的“权威”和“权力”呢?我们说,美术馆是知识生产的场域,而“知识”是一种结构,结构及建构着“知识”的权威、权力,是某种权力的象征与模式。但是,“知识”更是一种协商,协商体现着权力的重新分配,而获得一种新的结构和权力关系。“知识的公共性”则在于强调“知识”在协商、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建构和解构的关系,同时也获得“知识”的一种新的结构和权力模式。

  文化的“民主化”或多元诉求,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扁平化和世俗化,这也就要求应该重视于“知识”的“结构模式”的建构,“知识”是来自于人类理性的需求及对于外部世界的欲望,知识的建构过程自觉地体现着这样的理性和欲望,从而也构建了一个“知识”的积木式的大厦。“知识”是在这样的结构和高度中体现其作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是对已然“知识”的挑战、怀疑、批判,以不断地获得重构。也就是说,“知识”的“认知模式”,或“结构模式”,本身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模式”系统的开放性决定着“知识”建构的当下和未来,以及可能的广度和高度。“解构”这样的现代理论表述方式,标示的正是“知识”的“建构”和“解构”的双重性,“知识”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双重性。而知识又是开放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获取知识的权利,并且,具有对权威质疑和批判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因此,从这样的角度讲,美术馆“知识生产”的建构与解构,怀疑与消解、协商与平等等的特点及理想状态,对于美术馆如何扮演“文化民主化”的社会角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操作和社会的层面上讲,美术馆的“文化民主化”问题,包括了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责职能,纳税人的权益,社会的民主程度等等,更关系到一个进步的开放的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观念。最近江苏美术馆刘鹏《缪斯之约——欧美艺术博物馆智识体验》书中也提出一些相关的美术馆公共教育问题,其深层的意义正是文化的民主化,这是一个新的,也比较敏感而艰难的课题,路还很远很远。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美术报 评论 00016 美术馆的
“文化民主化”
角色
2016-03-26 12838228 2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