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中国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文/曹喜蛙(北京)
前不久看顾丞峰教授与王林教授对话的一篇文章《中国的现代艺术去了哪里》,觉得有意思,文章的内容先不说它,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大家现在张嘴闭嘴说的都是“当代艺术”,其实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迄今还没有完成。如果我们不刻意地去剥离中国当前艺术的现代与当代,那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至少要自己补上现代化这一课。
记得几年前读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通过本书和传主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历程,对西方的当代艺术及“行为艺术”这一门类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玛丽娜是前南斯拉夫人,12岁的时候她就跟着母亲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罗伯特·劳森伯格、安迪·沃霍尔和路易斯·内威尔森等有“当代艺术意味”的作品,尽管她未必懂,但她从此爱上艺术,对绘画产生兴趣,为此她母亲及时给她弄了间画室,14岁那年她父亲还找了个非具象画家给她当家庭艺术教师。除了艺术,玛丽娜当时也阅读了不少现代文学大家的书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普鲁斯特、纪德等。后来玛丽娜在母亲的努力下,没有悬念地上了贝尔格莱德美术学院,但是在艺术院校她渐渐发现绘画不能表达她的一些观念,渐渐走上了行为艺术的道路。
可以说,在前南斯拉夫从事行为艺术的创作之前,玛丽娜通过绘画学习、读书、早期的绘画创作等已经完成了艺术创作的现代性转换,发现用绘画表达自己相对复杂的现代性时的局限。所谓现代性就是在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一种渐渐形成的崇尚简洁、直接、快捷、朴素、开放、个性、规模、专业、分工等有不同于古典传统的诸多新元素的综合文化潮流;在艺术方面从塞尚开始的绘画与传统绘画也拉开了距离,在老派的绘画爱好者眼里塞尚、梵高、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毕加索等人的绘画简直就是偷懒、看不懂,而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就是起哄。玛丽娜的行为艺术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形成的,与相对现代的艺术拉开了距离,尽管她的行为艺术依然是“现代性”的延伸,但是形成了独特的、更现代、更直接、更观念的行动美学。某种程度上说,当下所谓的当代艺术在观念上与现代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大大的长尾而已,只不过当代艺术在解决现代主义初期没有关注或忽略的对人性、女性、宗教性、边缘性等更为复杂问题的关注,看似是对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显得“简单”“粗暴”“幼稚”的否定,实际上是在解决或暴露现代性的复杂性问题,也是对现代文化的烂摊子或遗留问题的善后,这一点上玛丽娜在她的行为艺术的创作上都有大胆的摸索和实验,如1974年的代表作品《节奏0》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玛丽娜被誉为行为艺术之母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在研究玛丽娜的行为艺术时,我想起现代印度的国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圣雄甘地。圣雄甘地虽说是一个政治家,但是他的政治行动与现在流行的行为艺术的观念、结构、演绎、呈现等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某种程度上比现在的行为艺术还要超前、现代、前卫。作为一个类行为艺术的政治性很强的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从侧面证明、验证了行为艺术的影响力绝对不是可以小觑的,而行为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很繁荣的艺术门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2015年笔者参加过两次艺术活动,一个是在炎黄艺术馆的2015国际艺术周,一个是在798艺术区树下画廊举办的艺术公益活动《窒息!不止于霾》,其中由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几个行为艺术作品都给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在现场能感到行为艺术那种强烈在场的现代性,应该算是一种对现代性的复杂性的积极探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群中能看到不局限于行为艺术、类似玛丽娜这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女性大家。我期待,关注。
(曹喜蛙,艺术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