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艺术中的性别问题

  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关于女性艺术的展览和讨论也越来越多了,以至于女性艺术成为一个专门的词汇,被收进了各种版本的艺术史中。那么,艺术中是否真有这么强烈的女性意识,或者说有这么明显的性别差异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过,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像女性主义并不是单一的叙述,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层次一样。女性艺术和男性艺术也并非泾渭分明,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实上,无论是女性艺术,还是男性艺术,今天都被社会意识所涵盖,成了参与社会的一部分。这是当代艺术的共同特点。正是这种社会性的参与,使不少女性敏感意识到了话语权问题,实际上是由男性所主导,用一个学术名词就是社会的“父权制”。于是,便有了女权主义。应该说,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催生了女性艺术的概念,过去即便有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但并没有这样的界定和专用词汇。也就是说,女性艺术的概念,是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把男性作为反抗的对象,从某种对立情绪中脱壳而出的。

  然而,女权主义的兴起,不仅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等等;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参与到社会事物中的女性,意识到了这种争取平等的过程,实际上是戴上了更大的枷锁。即由原来单方面的社会枷锁,而变成了社会与自我的双重枷锁。于是,女权主义也开始了自我反思,后现代的女权应运而生。这种女权主义,不再敌对于男性,而是超出女性的话题,从哲学层面重新思考社会与自身。女性艺术由此发生变化。就中国而言,可以把1989年《现代艺术展》上肖鲁的“开枪事件”,作为女性艺术发展的某种分水岭。也就是说,肖鲁的一枪,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抗情绪,打碎了现代主义的女权,也为后现代的女权开启了序幕。事实上,女性艺术在中国,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起的,是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一起参与到社会进程中,分化出的不同视角与探索轨迹。

  当然,今天的社会也在急剧变化,早已经跟过去判若霄壤了。文化差异、种族冲突、贫富分化、环境污染、人权问题,以及信仰危机等等诸如此类的矛盾与问题,早就取代男女冲突,变成了当代社会更为突出,也是更为棘手的问题。无论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都无法回避这些问题。所以,共同的文化针对性,产生了当代艺术的语境。不过,尽管同在一种问题意识中,但男女艺术家的表述,确实还是有着某些差异,尤其是将问题引向自我的体验方面,女性艺术家往往呈现出了更加细腻,更加敏感的特质。毫无疑问,这些特质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语言形态,也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理性批判的情感缺乏。事实上,女性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是指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了,同时也包含了男性艺术家创作的具有女性化气质的艺术。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女性艺术,早就脱开了女权主义的背景,甚至不再专属于女性,而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与人文视角,在拓展当代艺术的表现维度的同时,丰富当代人的心理层次与精神层次。

  (杨卫,策展人、批评家)


美术报 评论 00012 艺术中的性别问题 2016-03-26 12838039 2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