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艺闻

线条中的
东西方文化
对比与融合

谭平对话卡斯特利

  本报上海讯 偲琪 将中国艺术家谭平的抽象作品与瑞士艺术家卡斯特利的“具象”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话,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因为一般人通常认为,中国的当代抽象艺术来自西方,西方的当代艺术不再具象。这个系列对话展览的第一站于201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随之而来的第二站于4月2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展览为期10天。

  此前,由于卡斯特利先生作品运输出现状况,上海站的展览一度告急。但也正是这一突发状况,促成了展览得以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打开一个与首展截然不同的局面。在主办方油雕院美术馆的全力配合与支持下,上海站最大的亮点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联手卡斯特利,共同启动首个美术馆“白墙计划”,这同时也与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直秉持的“开门办院、学术立院”这一宗旨不谋而合。

  在油雕院美术馆500米的展线、1600平方米的两层空间内,展览不呈现任何一幅两位艺术家之前创作的艺术作品。所有现场展出的作品都是在短短5天内,由两位艺术家联手现场创作,他们将油雕院美术馆作为舞台,打破格局与常规,进行对话与碰撞,充分展示了各自在艺术创作上的实力与智慧。而随着展期的结束,所有现场创作的作品也会最终从“墙”上消失。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对话,它打破了双方交流举办画展的传统方式,艺术家既要应对绘画、空间、布局等多重挑战;同时又要将系列作品在相互创作、破坏、消解之后达到新的融合与重生。从“白墙”复归于“白墙”,谭平认为这才是本次行为最为核心的概念和意义。

  他们在联合创作中仍然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传统的继承和西方文化对传统的颠覆。卢西亚诺·卡斯特利善于运用多种媒介如绘画、摄影、影像和雕塑进行创作。在其许多作品中,不同形式的自我形象是他的工作重心,作品中展示了他的不同特征与各种角色。1972年他年仅21岁就入选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1978至1990年期间,他搬到柏林生活与工作,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众所周知的“新狂野”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代言人。柏林之后,卡斯特利在巴黎生活与工作了整整20年,沉迷并发展他的“旋转”绘画。

  从告别现实主义,走向抽象,再到向西方学习,然后向传统回归,谭平的艺术思想里始终有两个原点,一个是立足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形成的参照系,反观抑或反省中国的文化传统;另一个是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出发,与西方拉开距离,形成个人化的修辞与表述,并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所形成的张力中,谭平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切入角度,在不断地探索与实验;不追求赋予作品太多的意义,反而是不断地“净化”,做“减法”,在至简至纯的风格变化中,日臻进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境界。

  正如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这样评价:“两个艺术家同时融入特定空间,把他们所有生命体验融入到这个空间来,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没有过的,超越了对话意义。从白墙到白墙的呈现,也是不可再生的极端案例。”


美术报 艺闻 00016 线条中的
东西方文化
对比与融合
2016-04-09 12850865 2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