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艺闻

直面油画的写实图像

  直面油画的写实图像

  □文/刘春

  在当下读图时代,视觉经验的无边界拓展和以艺术之名所进行的图像批量生产,使我们逐渐迷失了对图像生成属性及其意义的原初判断。作为再现视觉世界的有效手段,写实油画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是古典、现实主义美术的理想载体。其经典审美范式和图像寓意曾被那些具有艺术史话语权的艺术史家,从形式分析到图像学视角所赏鉴不止。

  面对图像,20世纪形式分析大师沃尔夫林与格林伯格认为,艺木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笔触等艺术风格的形式本身含量是衡定作品艺术史价值与地位的标准。而图像学研究大师阿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则认为,绘画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每一形式元素都暗含特定的寓意,图像背后的意义才是决定图像在艺术史中价值的关键。

  写实油画作为造型艺术,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学院派、现实主义等各个时期的发展演进,其光、色、笔触、材质、构图等语言内质所构成的形式语言谱系,成为再现性视觉图像和表达个人审美理想最有效的艺术手段。

  写实图像因其特有的图像叙事和教化功能,被致力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研究者认为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的视觉对应物。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家更是从绘画的图像寓意与人类的社会生活间寻求平行关系。不管图像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印证关系,艺术史已经告诉了那些试图以作品介入历史的从事图像制作的“野心家”:图像即时代精神。在油画被引入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中国写实油画的经典之作都对应并牵引着不同时代和阶层的精神诉求,中国的现实主义美术因此给予写实油画以诸多的荣耀。

  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文艺思潮的兴起,写实油画的图像视角发生了从宏大叙事向个体精神状态呈现的转变。当代写实油画图像从日常人物肖像到工业场景等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涉及,艺术与生活的平行嫁接使图像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

  在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的形式分析学家眼里,不同的绘画风格流派都具有其特定的形式特征,图像的外在视觉形式是所有艺术语言元素综合后的产物,即使是写实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所再现的幻像也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形式元素构筑视觉外在形式并呈现出图式张力的最大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代绘画中图像风格的图式化并形成符号样式,被认为是个人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与以戏谑、迷惘、泼皮、嬉笑式人物图像的一味符号化的当代艺术不同,写实油画图像的图式化表现是通过客体对象本身的写实再现与形式的抽象去构筑图式特征的。较之焦点透视成像的图像传统,当代新兴传媒技术成像方式为我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新经验,为写实绘画的图像内容与外在形式表现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源。

  面对图像,写实油画中那种逼真再现物象的细密、工整笔触的画风往往得到大众审美视觉的偏爱,而那种粗犷、奔放笔触的画风则常受到质疑,即使他们直面的是艺术史公认的写实油画大师。对此,贡布里希先生在其《艺术与错觉》一书中,就以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提香为例,说提香晚期那种近看粗犷难辨,远视完美无瑕的粗糙画风,对于那些一贯沉浸于提香早、中期细密画风的欣赏者来说就很不习惯。他认为提香晚期那种粗率涂抹的绘画,看似毫不费力,其实绝非如此。

  贡布里希还引用17世纪威尼斯画家博斯基尼的话:“只要具有耐心、爱好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任何画家都能够完成工细的作品;但要达到保罗、巴萨诺、帕尔马、廷托雷托或提香的手法或笔法……老天爷作证,那会逼你发疯。”以此忠告观者,对图像“不再是仅仅向后站而已,他应该仔细观看画家的手工,欣赏他用以唤起某个物像的笔法和神奇的笔力。”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江苏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术报 艺闻 00012 直面油画的写实图像 2016-05-14 美术报2016-05-1400018;12873552 2 2016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