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文章导航

陈履生微言

  建党纪念展的延续与问题

  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纪念建党95周年全国美展,又可以成为研究主题美术创作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个案。论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可以,而其中占据四分之一体量的一个展厅,基本上是国博自新中国建立初期以来组织创作的成果,是这个展览的根基。真的要感谢当年的组织者,如果没有这部分作品的经典性特质,那这个展览还看什么?

  纪念性展要有新的特色

  全国美协自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美展之后,就确立了全国性美展的体制,开创了新中国以来美术展览的历史。而每逢重要的纪念日举办全国性的展览也在发展中成为定制,建党80、90周年都举办过,现在看来以后要每五年举办一次,那这类展览怎么办?总不能照方抓药吧。既然办了,就要从展览策划开始把它办好,办出新的特色。

  纪念性展如何处理题材

  纪念性展览的题材往往是被关注的要点,无疑,没有相关的题材就不成为纪念性;而过于突出题材又有可能消解艺术的本体。本次展览的构成是经典作品、以往创作、征集的新作三部分,并没有明显的建党题材在历史上的脉络,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展览又刻意有五任领导人题材的作品,如此看来就缺少了建党题材中的一大会议的作品。

  纪念性展的创作要寻求突破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整体衰微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在纪念80周年时出现了孙逊的《南湖船上》(2001年),此后又出现了何红舟、黄发祥的《启航》(2009年),都以直接表现一大会议与会者以及会议过程的具体细节,而填补了这一题材创作的空白,显现了新时代在革命历史主题创作方面的特色。遗憾,本次展览中没有出现。

  纪念性展的式微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到如今在历史的比较中,式微是显而易见。今天的创作缺少的是历史题材创作中的正大气象和历史格局。对题材内容的理解和表现这些基础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个问题,原因是许多作者是为了征集而创作,为了创作而熟悉历史,缺少积累,更重要的是缺少感情,因此,存在明显的历史盲区。

  纪念性展中的廉颇

  尽管曾经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有过重要作品的画家今天依然没有停笔,可是,廉颇老矣的力不从心,让人们感到酸楚。积极性固然值得尊重,然而,当悬挂在展厅让人们看到的是作者的名字。实际上也让组织者为难,展与不展都是问题。当年的精气神都已不在了,而兴趣的转移也荒疏了在这个领域内的专长,应对则完全不必。

  纪念性展要从长计议

  纪念性展往往因为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而显得匆匆忙忙,出现了许多应景之作。基于此,美协应该考虑这一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长计议,从现在做起,开始筹划纪念建党100周年的展览,并组织创作。只有这样通过五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在宽裕的时间内精雕细琢。而组织工作也不应该是通知与收件,更重要的是指导、观摩与激励。


美术报 时评 00003 陈履生微言 2016-06-25 12900530 2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