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摆脱资本的束缚
文/谢宏(深圳)
艺术如何摆脱资本的束缚
文/谢宏(深圳)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刚去新西兰就和朋友游览激流岛,去那里的原因,是去参观顾城的旧居。上岛一看,风光无限,那里成为了艺术家的聚集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那里的地价飞涨,迫使艺术家不得不考虑如何将艺术品更好地商品化。
新西兰有许多艺术家聚集地,比如南岛的但尼丁,Raglan小城镇等,许多艺术家聚集在这些地方,安静地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定期举办艺术活动,成为此地的一个标签。总的来说,虽然他们也不得不要去处理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但似乎显得没那么急迫和焦虑,至少步调要慢一些,艺术家们还能有闲暇和精力来潜心艺术创作。
他们有这样的心情和耐心去搞创作,我想与他们有更强的生存本领有关,新西兰人的生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由于人口少,人工比较昂贵,所以会自己动手做很多事,个体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强,这样使他们不只是靠出售艺术品来生活。另外,居民的素质普遍比较高,对待艺术抱有欣赏和宽容之心,那里的咖啡馆或饭馆,常看到艺术家的画作挂在墙上代售,店家一般都愿意让艺术家们把作品挂墙上,既可出售,也可当作装饰品,双赢吧。
纵观美术史,成功的艺术家相当风光,如毕加索,达利等,他们把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出色,在生前就尽情享受过成功带给他们的荣耀;但也有很糟糕的,比如梵高等,死后作品价值才逐渐得到商业资本的垂青。虽然两者比较是如此的悬殊,但他们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品的价值,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最终得到了验证。
其实,搞艺术的,就是另类马拉松长跑,虽然跑手各自的条件不一样,跑步的步调和姿势千姿百态,跑手也要处理路途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最后的胜利者,虽然不排除有些靠运气的成分,但更多是靠跑手的实力,毅力和注意力,来完成全部的赛程。
选自2016年6月8日《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