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带动教学 关注底层人文
来到川美,记者注意到川美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微妙,感觉更像是朋友,所以会更亲近。庞院长区分出了其中的不一样,“在北方师生之间会更加严格一点,更注重师承。这边学生和老师感觉更像朋友,川美以前在老校区更是这样,老师住在学校的宿舍,大家休闲的时候都能碰到。偶尔晚上在酒吧里面上课聊天,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玩儿,没有严格的辈分,威严的东西很少,会很随意。”
这样的氛围对学生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庞院长认为,“这样的师生空间与相处氛围更有利于侧重‘创作带动教学’,川美没有呆板的基础教学,纵使基础教学也是有目的的,创作思想比较自由。我们提倡这种自由选择,老师就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朝个性上发展,而不是统一的用模式要求你必须做什么。学生一入学就要去考虑创作,基础的东西是为创作服务的,你喜欢什么选择什么,就会慢慢地寻找到自己的基础,反过来找基础,这是在教学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创作带动教学,实际上是以创作为中心,来思考他的个人发展,简单说就是个性化培养。我们现在本科有一些小班制,就是专门为个性化培养而设置。”
“我们要求学生在创作上一定不要画得像导师,要求学生不能相互类似,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习惯,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独立!从本科一二年级开始我们就给他们很多自信和鼓励,从不会说‘你还早得很,没资格搞创作’,既然进来,在创作面前就人人平等,这也是我们川美一直有的传统。”
庞院长还介绍说,“川美的教学当中对那种浅薄的、简单的,包括唯美的东西比较不提倡。在审美上会引导到稍微深沉、厚重一点的思考,所以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就会多一些。”因此,不难理解,川美的毕业作品关注的层面为什么涉及很广,他们关注独居的老人、孩童的幻想、镜像与默剧,回忆、孤独、重生的各种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物性本身或形式语言本身,格局大到对国际法庭的呈现,再到灼痕废墟这种伤痛,总的感觉其整体批判意识比较强。
庞院长解释说,“川美一直有人文主义的这种关怀,尤其是对底层人文的关怀。说起来,重庆这个城市发展比较快,但实际它像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贫困差距还比较大,它不像上海整体生活水准较高。所以学生还是能看到一些生活上压力比较大的人群。在老校区更是这样,周边人口结构更为复杂。乡土、伤痕、现实主义,包括新伤痕,一路走过来,川美有这样的文脉,所以学生们对那些杂乱无序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各种层面的关注还是有的。所以川美潜意识里有些悲剧意识。”
经庞院长介绍得知,每年学校都有学生作品年展,并且,每年的年展要评选评奖,所以大家竞争意识很强。从而也“逼迫”他们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