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书法

人文真理的多元性

■徐建融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一元的,圆周率的正确答案只有3.14一个,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个正确的答案适用于不同时间、空间、条件、对象的一切圆。人文艺术学科的真理则是多元的,甚至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也都可以是真理,但每一个真理各有其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对象,此一时空条件下的真理,放在另一时空条件下便成了谬误。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真理,“隔行如隔山”也是真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真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是真理;“以形写神”是真理,“不求形似”也是真理;“以礼设防”是真理,“坐怀不乱”也是真理;大学普招是真理,大学特招也是真理。但所有这些真理,都必须具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而不能孤立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之外来判定它是对还是错。我们讲“真理愈辩愈明”,其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时空的条件,撇开了时空条件来讨论某一个观点是错还是对,只能使“真理愈辩愈糊涂”。但事实上,关于人文艺术学科真理的讨论,往往是撇开了时空条件而论,以自己的立场来推广到所有人的立场,来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你们的观点都是错的。对方当然也是如此而为。

  我们今天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实践,就是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对象。对人文真理的这一认识,是国学的传统,即“和而不同”,不同的观点,在各自的立场都是真理,但在各自之外的立场,却未必还是真理,甚至还是谬误。所以,应该各安其立场,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而不是互相指斥,试图否定别人,改变别人。一病也,治各不同,皆愈,这就是中医。一问也,答各不同,皆仁,这就是儒学。

  相对于国学的求和,西学对于人文真理的追求则是求同,泯异而趋同,用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去强加给别人,改变别人。比如说自己的脚,最适合穿40码的鞋,于是便认为天下一切人的脚的真理,都是40码的鞋,看到别人穿了38码的鞋,穿了42码的鞋便大发雷霆,要求别人也穿40码的鞋,否则便施以制裁。人文真理的泯异趋同,有成功的例子,这便是这个真理推行者的势力之强大,所谓“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真理”。但这实在是行不通的。所以,对人文真理的追求,西学泯异趋同的做法,实在不如国学的和而不同。

  但即使在国学中,对和而不同的人文真理之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以绘画而论,晋唐宋时,画工画也好,士人画也好,夷夏体殊也好,用夏变夷也好,不作孰是孰非的争论。所讨论的只是画得好不好,画工画、士人画、夷夏体殊、用夏变夷,都可以画得好,在各自的时空条件下成为真理,也都可以画得不好,在各自的时空条件下不成为真理。可是,到了晚明以降,却大争特争画工画、文人画的孰好孰不好,由于文人的话语权,画工画便成了谬误,文人画便成了真理,进而,画工画不好,画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真理,文人画好,画得再差,也不可能成为谬误。于是,由“家家大痴,人人一峰”而“家家清湘,人人石涛”,偏见凭借了强权泯异而求同的真理便风漫天下。又进而到了民国以降直至今天,又执着于争论中西的融合,中国画必须坚守传统,不能搞中西融合,而且这个传统必须是文人写意的传统,不能是唐宋画家画的传统,又成了泯异求同的真理。试想,中国画的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人物画至唐代吴道子奠定传统,而吴道子不正是借鉴、融合外来西域绘画之长而来的?包括佛教文化本身,不也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之后被融汇、改造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言以蔽,国学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正在于认识并贯彻了对于人文真理“和而不同”的多元性,包括精英的、通俗的、本土的、外来的、普遍的、特殊的。西学文化之所以一个又一个地中断,正在于偏执并贯彻了对于人文真理“泯异求同”的单元性,试图征服、泯灭别人的文化,一旦你的力量衰弱,最终你的文化一定又被崛起的更强大的别人征服、泯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皆是前车之鉴。


美术报 书法 00028 人文真理的多元性 2016-08-13 美术报2016-08-1300019 2 2016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