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在路上
□介子平(太原)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大器晚成者,无不如此。
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元祐四年,沈括举家迁润州梦溪园,隐居此地完成《梦溪笔谈》,时年58岁。元末明初,72岁的施耐庵,避战乱,隐兴化,期间《水浒传》写就。吴承恩50岁左右初稿《西游记》前十几回,后因故中断多年,直至晚年辞官回乡,得以告竣。蒲松龄40岁左右创作《聊斋志异》,之后不断增补修改。纪晓岚创作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时,65岁,截稿已74岁。这些作品,裁铸高义鸿思,汇合阐发之,一旦刊布成帙,举世传诵。
岁暮异于平时,年初信誓旦旦,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勤于思考,懒于努力,去日苦多,一路艰辛,任尔红尘绕过千匝,不为改变世界,只为不让世界改变初衷。亨利·卢梭50岁时,发觉半生的不知意,在于工作消灭了工作之外的一切,不甘每日如出一辙的生活,遂毅然退去公务之职,开启了另一种传奇人生,终成印象派绘画大师。类似例子还有齐白石,55岁移居北京,成为职业画家,80岁后已然高山状态。许多人做事,未曾试探即畏难退缩,岁数大了,年轻时也未学到像样的本事,昔时瓶颈,如今仍在,便以为既然成不了一流,趁早不用启动。当你觉得晚时,尚有人刚刚开始。以为是多出的那份精力,实则归座于自己本该的位置。入戏如局,勿要太深,退而不休,休想安生,不如找个随便的爱好,获取暂且的宁帖,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忽略随处的炎凉。
蝴蝶之所以绚烂,因其经历了不为人知的苦蜕,加缪说:“一个年届不惑却依然满怀困惑的人,创作生涯正值中途,习惯远离朋友,孤独劳作,突然被拦下脚步、推至聚光灯下,四顾无援的他,怎能不惊慌失措?”虚荣心,炫耀欲,借口舌,取名利,事与愿违,上苍只能另作安排。浮华空虚的社交圈里,满是吹散的五彩泡沫。《徒然草》云:“贪多务杂,必然一事无成。一事之成,要以舍弃万事为代价。”偶尔为之,气象不俗,然寻常的努力程度,尚不足以拼天赋。缺少等待的智慧,实则不具坚持的迂拙,所有成就背后,哪个不是年复一年的心血。
时间不长,尽力而为。一生满算,不过九百个月,且一去无返,后会无期。春风秋雨,感逝水于流年;檀板金樽,忆繁华于昨梦。50岁之后,意兴萧条,性情凄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却依旧在路上,若遇无端消磨,坐卧不宁,自遣不已。好读书者,不以忙暇作辍,而读书何来捷径。夙兴夜寐,孜孜不倦,黑夜不亏晚睡之人,不过留下个黑眼圈,这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纵使你已功成名就。天才论、顶峰论,皆源于勤奋说。
恐惧年龄,并非恐惧苍老,也非恐惧明天与意外,不知谁个先来,而是恐惧马齿徒增,仍一无所获。人的所有痛苦,皆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无奈。有些痛苦,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原本可以。其实有些事,全力以赴,未必满载而归,用心下劲,输与赢皆精彩。成功的速度,赶不上老去的频率,那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