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岩画:洪荒年代的人类文化符号

  岩画:洪荒年代的人类文化符号

  ■本报记者 周懿

  这个夏季,当激情与梦想又一次点燃奥运火炬,你可曾记得8年前的那个夏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一幅长达70米的巨幅卷轴缓缓铺陈开来,展现了灿烂恢弘的中华文明。广西的左江花山岩画便是这幅画卷最早呈现的一幕。如果说,奥运会承载了人类从神话时代以来不断挑战自然、挑战极限的精神;那么岩画就是那个文字还未诞生的洪荒年代中,人类历史和精神的物质载体。一族一族、一代一代,远隔着山河湖海,人类祖先在悬崖峭壁上、洞穴石窟中,用岩画记录着族人们在天地间,在万物中的繁衍生息、顽强生存。

  1870年,欧洲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的发现,打开了近现代系统科学研究岩画的大门;而195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发现1万余件岩画,令世界为之惊叹……西方学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有新的发现。那么,中国的岩画呢?

  1915年,黄仲琴率队对福建仙字潭石刻进行田野调查,于1936年发表论文《汰溪古文》,这被视为中国岩画现代研究的开端。然而岩画的研究并非一直顺利,至1962年,26岁的盖山林用不放弃的探索之心才在内蒙古阴山确定了答案;但直到20年后的80年代初,近50岁的陈兆复用一股子韧劲将中国岩画带到了世界的视野——这时的世界才知道,中国的岩画。“读千卷书,走万里路”是盖山林对自己和岩画学者们工作的总结。中国第二代岩画学者,从青年等到中年,才让世界初识中国岩画。而让世界真正认可中国岩画,又等了30年。7月15日,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处入选的岩画遗产。

  成功入选的欢欣鼓舞,都化作前行的动力。正如参与花山岩画申遗工作的宁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广华所说,“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之后,我们将更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岩画进行保护。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它,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

  如今,中国岩画学会已经成立,各级岩画研究院所正在建立,相关的硕士、博士培养点慢慢增多,专项研讨会相继召开。8月5日内蒙古又发现千余阴山岩画……岩画学人一直在路上,因为要做的、可做的实在太多。

  根据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目前我国共发现1227处岩画遗址。而众多岩画遗址面临着酸雨等环境威胁,更面临着各种可能的人为破坏。如何保护?又如何解读?如何向大众普及岩画知识?……美术报本期聚焦岩画,特别邀请国内老中青三代岩画学者,一同来探讨世界及我国岩画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美术报 聚焦 00005 岩画:洪荒年代的人类文化符号 2016-08-20 美术报2016-08-2000018;12930685 2 2016年08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