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育

无界限设计中的共生效应

■刘竞雄(西安美术学院)

  无界限设计是通过空间界面的形式的改变,打破原有空间局限性和不合理界限,创造更具弹性和可塑性的空间。课题所研究的无界限空间不仅仅是某类具体的功能空间,也是对一个理念的多方面实验,小到一个生活社区,大到一个城市,都可以在规划和设计中运用该理念。

  无界限设计将相互分离的室内外联系在一起,室内外和多功能整体性的设计从而达到符合人们行为,优化人们活动空间的目的,创造出多元化、包容性强的宜居空间,促进情感交流与异质文化的共生。无界限的设计尚属于探索与试验阶段,其价值和成熟度将日益丰富和提升。

  共生效应在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随着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合作与发展,共生效应也影响着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师们从中国的古典园林寺庙,日本的禅院茶室等传统文化中寻找共生之美,也将新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可再生材料等)运用于设计之中。如甘肃省庆阳市的毛寺生态试验小学,设计者就地取材用甘肃当地泥土,加入秸秆等保温材料,结合当地建筑类型,与当地民众一起施工建造,给学生提供防风、隔热、保温、洁净的学习环境。建成后的校舍与毛寺地区整个环境融为一体。

  共生效应打破了各领域间的明确界限,在自然环境变化、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找到交集,是生命时代的引导思想。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对生命的再认识,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反思与总结,进而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态环保的优质空间。

  传统意义上,空间就是由界面限定所组合而成,那么无界限并不是空间的消融,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开放和自由化的组合。共生的效应在人们交往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并贯穿始终不断发展。

  无界限设计下行为模式的研究

  将空间与行为一起进行研究,可以把空间环境分为以下三大类:空间诱发行为、空间促进行为、空间阻碍行为。空间对行为的诱发作用通常是设计者结合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而进行的有意的安排引导。在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相关联的同时,分析和发现人们需要什么,喜欢做什么,进而进行符合行为需求的空间设计。例如在商业街区,绿化和休息设施相对较少,因为需要促使大量人流量通行,减少道路上的滞留避免拥堵。而中心绿都或公园中,需要大片绿化,齐全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人们集散、娱乐、休闲交流的理想场地。

  空间诱发行为是空间促进行为的先导。空间形态的诱导促进路人们自发活动。多元化的空间使用模式比单一的空间使用模式更能促进这一行为。如休息区域辅以形式丰富的界面变化,遮挡、透叠、半围合等等,视觉符号的丰富性势必会加强空间对人的吸引力,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自发形成了探索、交流,语言和动作、感官得到了交汇,进而塑造空间的活力。

  空间阻碍行为分为两个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不合理的空间阻碍正常行为;第二种是无界限设计中根据行为和安全措施设置阻碍行为的空间。第一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发生,人们经常会践踏草坪,除自身素质原因外,更多情况下是由于空间界面的不合理导致交通流线不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第二种情况是在设计中,不鼓励某些行为的产生,如攀爬、坠落、堆积等等,当人们在空间界面中不发生某些行为时,那么就可以减少某类空间的使用,例如室内需要私密的空间,就可以减少使用率低的开敞空间;室外主要道路需要保持流通性,就可减少休息设计和半私密空间的占有率,不鼓励人们发生滞留行为。

  综合以上三种类型,在人们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下,通过空间界面的改变和行为发生的影响,空间在引导行为的同时又被行为注入新的意义,人与人,人与空间和谐发展,多元化的情感和交流交织而成生命的共同体,不断扩散与发展。

  共生效应下无界限设计的新价值

  共生效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无界限设计与共生效应相结合,我们所塑造的空间产生于人的行为,出现:人与空间——空间中的人与人发生交流——人与空间的相互影响——改变固有的形态,形成新价值,这样一种发展过程。这样的发展趋势超越了空间本身的意义,在文化、观念、种族等等诸多因素的碰撞中,便会产生新的观念,新的创意等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那样,设计带来偶发性,一种不可预想的结果产生。

  人处在空间中无时无刻不在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传播。空间环境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辅助点,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媒介。在以往,人们常常封闭于一个个小空间中,虽然有多媒体网络辅助交流,但五官对外界的感知力没有现实世界中的交流力度强。而结合共生的指导思想,从设计角度打破空间界面的常态,加强和组织交流的产生,界面的色彩、材质、组织方式和优化,视觉符号对人的引导和人对其不同的理解,这样便促进行为的发生,意识情感的交流传播,空间因不同的情感而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就是空间新价值的产生点。


美术报 美育 00017 无界限设计中的共生效应 2016-09-24 12947153 2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