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书法

西泠四君子

丁仁、王褆、叶铭、吴隐书画篆刻作品展

  本报讯 一碟 金秋九月,微风送爽,日前,由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和日本篆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西泠四君子——丁仁、王褆、叶铭、吴隐书画篆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西泠印社首次举办囊括四位创始人艺术成就的大展,是中日今年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项盛事,也是对印社初创时期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回顾。展览对弘扬西泠精神、宣传印学文化、加强浙江美术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1904年,丁仁(辅之)、王禔(福庵)、叶铭(品三)常相聚孤山“数峰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遂始有创办印社之设想。”吴隐(石潜)身在上海,遥相呼应。因地邻西泠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于是取名“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志稿》载:“光绪三十年甲辰于数峰阁旁买地数弓,遂议醵资营建立印社。”丁仁、王禔、叶铭、吴隐这四位先贤就被后人誉为“创社四君子”。在他们的奔走努力之下,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印社初具规模。正是这样一片圣土的存在,印社百年基业的基础得以奠定,天下印人更是有了一个朝圣的向往。围绕这片圣土,先贤们和后来者书写了一段段感人的佳话,谱写了一曲曲动听的赞歌。

  本次展览展出了四位创始人书画印作品,全面展示了四位创始人的艺术风貌和成就,如此系统全面地展示四君子的书画印艺术成就在西泠印社历史上尚属首次。

  丁仁(1879—1949),又名丁辅之,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斋名小龙泓馆、守寒巢。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出生书香世家,杭郡“八千卷楼主”主人丁松生之孙。治印宗浙派,萧淡简静,秀雅纯正,用刀劲健,布局安祥。书法以甲骨文著称,并集成联语刊行。

  王禔(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70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书法。书法工篆、隶。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

  叶铭(1867—1948),谱名为铭,字盘新,又字品三,号叶舟,斋名铁华庵、松石庐。原籍新州,世居杭州,遂为杭人。家藏金石文物甚富,往来交游多才艺之士,故于金石篆刻,颇多会心。善篆隶,能镌碑,工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精金石考据之学。

  吴隐(1867—1922),原名金泉,后改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盦,今作遁盦。斋名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绍兴人。家贫,客杭,习镌碑版,擅刻印,治六书甚勤。篆刻模汉宗浙。书工篆、隶,善制印泥,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出版印谱印论。

  于印社成立发展而言,四君子功高盖社,社长之位自然水到渠成,然而四英谦让有加,均不肯担任社长之职,十年之后,才公推一代宗师吴昌硕为印社首任社长。

  除全面展出四位创始人的书画印作品,本次展览的另一亮点在于珍贵文献资料的展出,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原始捐献账册在西泠印社历次大型展览中第一次集中呈现。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反映了早期西泠印社社址的变化过程,也见证了先贤们在孤山雅聚、踏青的活动场面,反映社址营建的捐赠名册和社藏文物登记入库的原始账本又体现了创社者们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四君子”为代表的创社者们开始的宏扬国粹、彰显人文的品格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相传,成就了印社百余年的伟大事业,最终使印社成为一个影响广泛、成就大的民间艺术团体。

  从创社之初,印社虽以西泠为名,却不以地域自囿,“汇流穷源,无门户之派见;鉴今索古,开后启之先声”。这种坚守理想的文人风骨和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使得西泠印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正是这种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得西泠印社自早期开始就吸引了来自日本文化人士的推崇和仰望。河井仙郎和长尾甲是印社最早的海外社员代表,两人皆与“四君子”交情深厚,对吴昌硕仰慕已久,现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时至今日,河井仙郎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和长尾甲书写的“印泉”石刻依旧在孤山南麓的这片圣地上得以展示。此后又有吴昌硕、日下部名鹤结友百年纪念碑树立、吴昌硕铜像捐赠、赴日西泠印社特展、小林斗盦捐赠“西泠印社中人”印章等重要事件成为中日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段佳话。

  近年来,西泠印社不断加强海外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不仅在东亚和东南亚汉文化圈保持良好互动的局面,而且把印学交流活动扩展到法国、美国、土耳其、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发展当地的汉学家、印学文化爱好者成为西泠印社的社员。


美术报 书法 00020 西泠四君子 2016-10-15 美术报2016-10-1500018 2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